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

张守芹

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分析凝血四项检验指标。结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观察组TT(16.63±0.08)、PT(13.31±0.25)、APTT(36.22±2.38)较对照组更高,FIB(2.13±0.09)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实施凝血指标检验,能够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检验指标;诊断价值


近年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病率日趋升高,该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后产生的临床综合征,通过查体可以发现患者存在血压降低、大块瘀斑现象。患者病情加重后产生多器官衰竭、休克、溶血的风险性较高,因此,需提高其重视程度,实施积极有效的规范化治疗方案,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1]。实施凝血指标检验,能够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问题的改善夯实基础,有助于保持患者身心健康。现如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针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诊断是临床诊治的关键内容。实施凝血指标检验方式,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实施准确的评估,充分了解其止血功能缺陷问题,从而指明诊疗工作的方向。本文择取本院接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观察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现有以下内容。

1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患者例数为26,男性患者例数为24,患者年龄临界值31-61岁,均龄(46.53±0.98)岁。观察组:女性患者例数为23,男性患者例数为27,患者年龄临界32-60岁,均龄(46.49±0.97)岁。两组基础资料相比P>0.05。本次研究获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交流障碍患者。

    1. 方法

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凝血检验,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抽取2ml的静脉血液,在真空采血管中将血液标本保存,其中含有1:9枸橼酸钠。相关医务人员筛选出采血量过少标本、采血量过多标本及产生凝集现象标本。将所有血液样本利用离心机实施离心处理,一般情况下,离心机的转速控制在3000r/min,离心时间控制在15min,半径为22.5cm。将血液标本实施离心处理后并筛除,然后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验患者TT、PT、APTT、FIB等指标[2]

    1. 观察指标

①分析凝血检验指标,TT的正常范围为10~18s,PT为10~14s,APTT为22~40s、FIB为2~4g/L,密切观察患者实际情况,详细记录并实施对比[3]

    1. 统计学方法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检验,TT、PT、APTT、FIB等凝血检验指标以形式(60190df3de03f_html_96df7794958a6bef.gif )表述并实施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以[n/(%)]表述并实施60190df3de03f_html_79d4314aceed2a6b.gif 检验,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分析凝血检验指标,结果显示,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相比,观察组TT、PT、APTT较高,但FIB较低,P<0.05。

表1:对比凝血检验指标[60190df3de03f_html_ebd179a3c1694640.gif ]

组别

TT(s)

PT(s)

APTT(s)

FIB(g/L)

对照组(n=50)

12.41±1.42

10.35±0.21

23.73±2.53

3.69±0.24

观察组(n=50)

16.63±0.08

13.31±0.25

36.22±2.38

2.13±0.09

t

20.9807

64.1059

25.4260

43.035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该疾病属于内科危险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凝血因子消耗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发病后患者产生免疫功能降低、内分泌失调等现象,从而引发诸多消耗性疾病,危害较大。有关研究表明,针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开展凝血指标检验,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出血、止血情况,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

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分析凝血检验指标,观察组TT(16.63±0.08)、PT(13.31±0.25)、APTT(36.22±2.38)较对照组更高,FIB(2.13±0.09)较对照组更低,P<0.05。由此可见,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的优势,可预防手术意外现象,从而降低患者的医疗风险。通常情况下,健康人群的凝血功能处于平衡状态,一旦产生病变现象,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健康人群相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更高,在诊断期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检验方式,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状态,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因,并实施对症治疗方案。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实施凝血指标检验,将此作为诊断依据,有助于诊疗工作顺利展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后的死亡率较高,实施凝血四项检查方式,对各项指标实施准确的评估,有助于判断患者健康状态,从而提高疾病诊断水平。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而言,实施凝血四项检查是诊断首选方式,相关医务人员分析患者病变程度,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开展凝血指标检验,可反映出患者疾病情况,为后续诊治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何静.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9,028(016):76.

  2. 张峻.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006(035):154.

  3. 王海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006(067):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