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纪国

新乐市中医医院 河北 新乐 050700

[摘要]目的:分析介人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开颅夹闭组与介人栓塞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人栓塞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 66%,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的76. 6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介人栓塞组患者Hunt-Hess 1级、I级、血级、V级,明显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Hunt HessI级、II级、I级、N级;介人栓塞组GOS评分介人栓塞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人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且患者预后情况好。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介人栓塞;开颅夹闭;疗效

这种技术是在20世纪50年代导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诊断治疗技术。随着X线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医生在荧光屏下可以将特制导管放入几乎是任何病变区的小动脉内,因而使造影区血管显像更清晰,创伤相对更小,治疗目的性更强,更有效,而且可以重复使用,不遗留严重的软硬组织畸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44例ACoA,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2.9+9.9岁。所有患者均以突发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发病,1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所有患者查体均有颈项强直。所有患者均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CTA或DSA均确诊为ACoA。合并脑内血肿5例,合并脑室内积血4例,多发动脉瘤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合并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合并烟雾病1例,术前癫痫发作2例。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 I级25例,I级14例,IV级5例。术前头颅CT Fisher分级: II级25 瘤颈宽窄、与前交通动脉起始关系、临床表现及患例,II级19例。动脉瘤大小:直径<5mm者28例,者(家属)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采用栓塞治疗,对5mm-15mm者16例。合并高血压病26例(临床资照组26例采用夹闭治疗。数据见表)。 根据动脉瘤直径大小、形态是否规则、瘤颈宽窄、与前交通动脉起始关系、临床表现及患者(家属)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采用栓塞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夹闭治疗。

1.2方法

开颅夹闭组患者予以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治疗。患者气管插管下全麻后,选择患侧翼点人路,切开皮肤、皮下及腱膜层,游离皮瓣,显露骨瓣,采用颅骨钻孔及锯骨瓣撬开骨瓣,骨膜剥离子撬开,湿纱布包裹骨瓣备用,将创面止血,冲洗切口,保护好手术视野,随后切开硬脑膜,分开侧裂池,暴露颈内动脉及视神经,解剖动脉瘤颈,夹闭动脉瘤,夹闭成功后放置引流,关闭切口。介人栓塞组患者予以血管内介人栓塞术治疗。

将患者全麻后,股动脉穿刺进行血管造影,判断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根据血管造影结果放置导管,根据动脉瘤情况选择支架,予以半释放技术逐渐释放。导管置于瘤体内,选取弹簧圈将瘤体填满。待血管造影检测确认弹簧圈位置后,利用电解释放弹簧圈。手术完成后取出导管鞘,予以血管封堵器闭合股动脉。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予以不同对症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unt- Hess分级.CO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现血管痉挛、脑水肿、脑积水、颅内感染、动脉瘤破裂及弹簧圈脱出等)。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经影像学血管造影检查瘤体消失,患者可具备良好的生活能力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改善,但检查时显示神经系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患者具有自理生活能力为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较前加重为无效;(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总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根据Hunt Hess分级标准[5]分级,I级:患者表现为颈项强直轻度头痛; I级: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头痛剧烈; II级:患者出现意识障碍;IV级:患者出现昏迷,处于濒死状态。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0(GOS)评分标准为1~5分;患者可正常生活,存在轻度缺陷为5分;患者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需要保护,存在轻度残疾为4分;患者无法自主生活,有意识,但需要她人照顾,存在重度残疾为3分;患者基本无意识,处于植物状态为2分;死亡为1分。

1.4 疗效评定:

栓塞结果根据Ragmond分级标准: I级动脉瘤完全栓塞; I级动脉瘤瘤颈残留; II 级动脉瘤瘤腔内有对比剂填充。术后随访6个月,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评估临床效果。

  1. 结果

2结果

2.1术中栓塞结果及并发症:患者即刻栓塞结果为Ragmond I级23例,I级8例。术中再破裂出血2例,予以迅速填塞弹簧圈后填塞及止血满意。术中造影显示血管痉挛9例,术后继发脑梗死3例。术后残疾2例,死亡2例,其中I例术前II级患者术中为I级栓塞,术后11 d再次破裂出。血后肢体瘫痪,家属拒绝再次手术治疗: 1例术前IV 级患者术后肢体瘫痪,但较治疗前肢体肌力明显好转; 1例术前II级患者术后i血m管痉挛严重,继发脑梗死死亡: 1例术前V级患者,术前出现脑积水,予以脑室外引流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昏迷,26 d后死亡。

2.2随访效果:

24例患者6个月后接受随访,其中1例术后4个月再次出

现动脉瘤复发出血,予以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后效果满意,其余患者中有11例接受DSA血管造影,动脉瘤无复发。治疗(介人栓塞)组17例患者成功栓塞(图)包括1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例患者因颈内动脉迂曲,导引导管无法进人而终止手术,改为开颅夹闭。栓塞结束后造影检查所有17例( 18个动脉瘤)均完全栓塞,前交通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保护好,其中3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5例应用双微管技术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渗血,术后患者未遗留神经功能损伤。1例患者术后10d再次出血,复查脑血管造影见动脉瘤瘤颈处残留,考虑为动脉瘤术后复发,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后出院。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记忆力减退1 例,单侧下肢肌力减退1例)。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病之一。随着近年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等星年轻化且不断上升趋势,导致我国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发病率升高”。前交通动脉瘤的患者可表现为破裂出血,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肢体瘫痪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的患者因遵循早治疗、早诊断的原则。在临床传统治疗上,以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为主,开颅夹闭手术可直观看到动脉瘤情况,具有良好的夹闭效果。但由于前交通动脉瘤部位较深,血管多且复杂,使得开颅夹闭手术在操作过程中易伤及周围血管、神经,易影响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人治疗已成为前交通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曾有相关研究表示,血管内介人栓塞术可有效避开

血管、神经,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呼铁民,于森,张维伟,等,高分级动脉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夹团术与介人治疗的近期预后对比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 (26): 3192-3195.

[4] 刘希光,李爱民,孙勇,等.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 24(2): 70-75.

[2] LiH, PanR. Wang H, e alCipping vesus coiling for rupturedintroeranial aneurysms: a systenatic reiew and meta analysis[ J ].Stroke, 2013, 44( 1 ):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