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中的污染来源及污染控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2
/ 2

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中的污染来源及污染控制研究

吴淑宇

海南锦瑞制药有限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311

【摘要】在药物制剂当中,小容量注射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制剂,能够根据病患的病情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治疗。而在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生产工艺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污染的现象,需要对污染的来源进行查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污染进行控制,才能进一步提高药剂的生产质量。本文对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中的污染来源以及污染控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容量注射剂;生产;污染来源;污染控制

在医药行业当中小容量注射剂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制药类型,在临床的治疗中应用范围广泛,对于慢性疾病病患具有重要的治疗效果[1]。但是在制药的过程中小容量注射剂属于风险程度较高的一种剂型,在制药的过程中因为制药流程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污染的现象,这也是目前制药企业在制作小容量注射制剂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质量,为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疗,本文对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中的污染来源以及污染控制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目前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中的污染来源

在目前的生产过程当中,小容量注射剂的常见污染来源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内源性的污染以及外源性的污染,具体的问题内容如下。

1.1内源性的污染

内源性的污染主要是导致原因为制药生产工艺不成熟,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方式不当等,导致注射剂当中出现白点、结晶、纤维以及白块等对注射剂的质量产生影响。而包装注射剂的玻璃安瓶等因材质问题会产生玻璃屑等非活性的异物,从而对小容量注射剂的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内源性的污染在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污染的产生原因来采取针对性的方案,处理方向为生产的处方以及生产的工艺,例如对注射剂中的各种辅料的配比进行调整,选择更为适合的溶媒以及活性炭的用量来生产药物,并在制药的过程中使用适合的温度来提高原辅料的溶解程度。而对于包装方面的污染来源则需要寻找质量更好的材料供应商提高包装材料和药液的相适应程度。

1.2外源性的污染

外源性的污染主要是注射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因为环境以及生产人员等相关的外部媒介所造成的间接污染,主要操作的污染要素包括具有活性度的微生物以及内毒素等。而对于外源性的污染主要是需要对生产过程中无菌环境的把控。而导致外源性污染的污染方式包括气体、固体以及液体等,然后通过不同的介质进行传播。微生物可以依附在注射剂生产的辅助材料以及包装材料上,然后在生产和包装的过程中和药物产生直接的接触。而在注射剂生产的过程中微生物会吸附到生产的设备上或者是生产的环境当中,在制药的过程中和注射剂直接接触而产生污染。而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生产车间、灌装线以及相关的生产设备进行及时的消毒,则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的产生。而在完成生产之后对注射剂进行运输的过程中,如果将注射剂和未消毒的产品相混淆以及没有及时对生产设备进行消毒则容易为微生物提供有效的入侵机会,最终导致污染的发生,对小容量注射剂的质量以及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1.3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发生的数值

在目前的行业研究中发现,导致药物发生污染的来源中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的发生概率数值相差不大,但是从总体来说外源性污染所导致污染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些,占比数值为59%,主要是因为药物完成生产之后从出厂到销售入库的过程较为漫长,除了接触到生产过程中仪器以及包装等方面所带来的污染之外,在运输过程中也容易导致外源性污染的发生。

2污染控制的相关研究

根据目前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小容量注射剂污染的相关因素,需要采用相关的污染控制措施来对污染现象进行改善控制,具体内容如下。

2.1对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含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对小容量注射剂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来对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消灭以及控制。微生物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生存,因此可以采用高温灭菌的方法来消灭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高温灭菌可以分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而根据小容量注射剂的药物特点通常采用湿热灭菌的处理方法来减少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含量。其次是可以采用化学灭菌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试剂来对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常使用的化学试剂为乙醇和异丙醇等,主要用于对生产设备和注射剂的盛放器皿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还可以采用膜过滤法,选择孔径数值在0.45毫米以内的过滤膜来对小容量注射剂中的微生物进行过滤,能够有效起到降低药物中微生物含量的作用[2]

2.2对人员污染来源进行控制

在外界的污染因素中,人员污染是其中主要的污染来源,会导致微生物和微粒污染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大对人员污染来源的控制力度。主要的控制内容为首先要求生产工作人员的工作服穿戴规范,在制药的过程中生产人员需要穿戴灭菌的工作服在无菌的环境中来进行药物生产,生产人员需要根据工作服的穿戴流程来进行正确穿戴。企业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的机能培训,组织生产人员进行专门的穿戴培训和考核,在考核及格之后才能够正式进入到生产的操作区间。其次还需要对手套的穿戴进行规范和检测,保证工作手套的密封性,防止出现损坏或者微粒脱落的现象,在穿戴的过程中需要让手套对工作服的袖口全部覆盖,并对手套上的微生物情况进行定期检测

[3]

例如在本次研究中收集到我市某制药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在采用上述方法对人员污染的来源进行控制之后,其污染发生的概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在进行控制之前,污染发生的概率数值为59%,在进行控制之后,污染发生的概率数值为13%。控制前后数据对比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生产设备的污染来源进行控制

小容量注射剂的主要生产设备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污染现象,因此需要定期对生产设备的污染来源进行控制。在定期检查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超声波的清洗机来对仪器进行清理,清洗瓶的温度需要控制在40摄氏度到6摄氏度之间,将超声波的空化作用最大化的发挥,从而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清洗效果。而在使用水对仪器进行清洗的过程中需要将水和压缩空气的压力数值控制在0.3MPa到0.4MPa之间,压缩空气能够起到除菌和除油过滤的作用。而对于清洗用水以及使用空气的滤芯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异常需要及时进行更换。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隧道灭菌烘箱来对生产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在消毒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烘箱和机外压的数值差异达到10Pa,并且需要确保洗瓶机和隧道烘箱的连接处没有空气进入,从而让烘箱的动态风压能够保持平衡。需要定期对烘箱的过滤器进行检查,从而保证烘箱当中空气的洁净程度,对烘箱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和运作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3总结

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导致小容量注射剂发生污染的因素较多,根据具体的污染情况可以分为外源性的污染和内源性的污染。内源性的污染主要涉及生产注射剂的辅助原料和包装材料等;而外源性的污染则和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中的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容量注射剂的药物质量,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染来源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来对污染进行控制,才能为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小容量注射剂的污染来源需要采取综合性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理,进一步提高制药企业防控药品污染的力度和工作质量,保证药物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丽. 小容量注射剂风险控制和优化改进[D].合肥工业大学,2020.

[2]李坤义,周新华,李玉兰.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中的污染来源及污染控制[J].山东化工,2015,44(04):137-138.

[3]沈红宾. 风险管理在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D].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