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新生儿 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筛查及结果分析

张秋韵 1 刘云亮 2 毛竹 1张沁铭 2霍玉廷 2丁诗华 1陈婧垚 1 李燕芳 2黄珊 2姜芳 2葛品 2

1福建省儿童医院 耳鼻咽喉科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2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耳鼻咽喉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目的:利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出生听力筛查正常新生儿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的发生频率,检出携带者。方法:研究对象为1823例出生听力筛查正常新生儿,采集出生72h后足跟血,以PCR与耳聋芯片技术,检测滤纸干血斑,检测SLC26A4耳聋基因8个热点突变位点。结果:检出携带者 19例,检出率 1.04%。SLC26A4 基因 IVS7-2A>G 杂合突变型 16例(0.88%),2168A>G 杂合突变型 1 例(0.05%),1229C>T杂合突变型1例(0.05%),IVS15+5G>A杂合突变型1例(0.05%)。结论:听力筛查正常的新生儿,仍有携带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相关耳聋基因的风险,建议出生时进行SLC26A4热点基因检测,预防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相关的听力下降。

关键词: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耳聋;听力筛查;基因突变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 是以前庭导水管扩大伴有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为特征的疾病,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1%-12%1-2,是儿童先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遗传的深入研究,大量致聋基因突变位点被确认,为遗传性耳聋筛查及诊断提供了基础,SLC26A4是明确的致聋基因,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发病有关3。本调查采用耳聋基因芯片对我院1823 例听力筛查正常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1.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8月~2019年9月间收集新生儿筛查标本1823例,均为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听力筛查正常新生儿,均无明显畸形,无怀孕病毒感染史,并签订听力筛查与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72h后采集足跟血滴于干燥的滤纸片上,完全渗透,血斑不小于8mm,自然晾干后置4℃冰箱保存。

1.2 方法 应用博奥生物公司的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采用PCR与通用芯片相结合技术,检测干血斑基因组DNA中与大前庭导水管相关的SLC26A4耳聋基因8个热点突变位点。

21823 例标本中,检出携带者 19例,检出率 1.04%。SLC26A4 基因 IVS7-2A>G 杂合突变型 16例(0.88%),2168A>G 杂合突变型 1 例(0.05%),1229C>T杂合突变型1例(0.05%),IVS15+5G>A杂合突变型1例,1226G>A杂合突变0例,2027T>A杂合突变0例。1823例听力正常新生儿SLC26A4耳聋基因热点突变位点筛查情况见表1。 对于19例杂合突变型患儿进行随访,生后3月随访均未出现听力异常,生后12月随访,1例家长诉患儿听刺激声反应明显,检测ASSR未见明显异常。

表1 1823例听力正常新生儿SLC26A4耳聋基因热点突变位点筛查情况

基因突变类型 野生型 (例) 纯合突变(例) 杂合突变(例) 突变检出率 (%)

SLC26A4 2168A>G 1822 0 1 0.05

SLC26A4 IVS7-2A>G 1807 0 16 0.88

SLC26A4 1174A>T 1823 0 0 0

SLC26A4 1229C>T 1822 0 1 0.05

SLC26A4 IVS15+5G>A 1822 0 1 0.05

SLC26A4 1226G>A 1823 0 0 0

SLC26A4 2027T>A 1823 0 0 0

SLC26A4 1975G>C 1823 0 0 0


3 讨论

在中国LVAS患者中SLC26A4突变检出率超过95%3,根据Keita4等在2015年的统计结果,SLC26A4在亚洲人种中的携带率偏高,是明确的致聋基因,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发病有关。LVAS作为隐形基因遗传病,SLC26A4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此外还可能存在其他致病基因5。SLC26A4 基因编码一种跨膜阴离子交换器称为pendrin。在耳蜗中,pendrin蛋白存在于外沟槽的根细胞,螺旋凸起上覆盖的细胞,和血管纹的梭形细胞。梭形细胞是成行排列,2-3个细胞宽度,沿血管纹边界沿耳蜗的基底部到顶点分布。SLC26A4在细胞间电解质和物质代谢交换中起重要作用。SLC26A4基因编码的突变后的蛋白pendrin常常位于细胞膜无法到达质膜,因此影响离子的转运6-8

LVAS常表现为迟发性耳聋,以上呼吸道感染和头部撞击为主要诱因,临床上使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药物保守治疗后其听力可一定程度上恢复,但随着发病次数增多其听力的总趋势是下降的。通过保守治疗并不能“根治”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甚至不一定能改善患儿的听力9,但是此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避免患儿过早丧失听力及语言能力,为日后佩带助听器,或行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语言康复提供相对好的基础。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展开,由于相当一部分携带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新生儿,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表现正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逐渐下降。对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对筛查阳性的患儿进行提前预警,SLC26A4 基因突变携带患儿,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及时发现并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告知患儿家长避免头部碰撞,避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禁用耳毒性药物等,对于延缓听力进一步下降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有效减缓患儿听力下降的速度。学龄前期(3-6岁)是儿童语言学习和认知能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听力损失发生于该阶段,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学习能力及社交、心理发育等9。因此,建议对基因突变携带者每年进行听力筛查,避免因家长关注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早期听力下降。

本研究利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听力正常新生儿进行SLC26A4的热门突变位点进行筛查,在被定位和克隆的耳聋相关基因位点中,SLC26A4 IVS7-2A>G基因突变最为常见9,在我们的调查结果IVS7-2A>G阳性比例0.88%中与资料10报道的相近。

SLC26A4基因突变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重要分子致病原因,应用常规病史调查及CT检查大前庭导水管确诊年龄为25.4月龄,应用新生儿早期听力与SLC26A4热点突变联合筛查、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可将确诊年龄提前至1个月12

随访中我们发现,突变基因携带者家庭很大一部分具有强烈的生育正常听力下一代的意愿。基因检测为单杂合突变,我们告知其下一代有50%概率为突变携带者,并建议再有生育计划的家长,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进一步检测13,以避免遗漏耳聋相关其他位点是否存在突变。借助基因测序技术明确患者的遗传病因并给予合理的婚育指导,避免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此外,携带基因突变新生儿,应对其家长进行宣教,在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各种听力损失及颅内压增高因素,观察患儿生活中听力变化情况,密切进行听力学随诊,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或内耳道MRI水成像)及耳聋基因诊断。

新生儿SLC26A4 基因突变筛查可以早期、快速的发现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并进行有效诊断、干预和治疗,延缓听力下降,有助于患者适应正常教育环境和社会。对于基因携带者进行婚育和二胎咨询十分重要,达到优生优育的目标。

  1. Reardon W, OMahoney CF, Trembath R, Jan H, Phelps PD. 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a radiological marker of pendred syndrome, and mutation of the PDS gene. QJM. 2000;93(2):99-104. doi:10.1093/qjmed/93.2.99

  2. Mafong D D , Shin E J , Lalwani A K . Use of laboratory evaluation and radiologic imaging in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children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Laryngoscope, 2010, 112(1):1-7.

  3. 袁永一, 王国建, 黄德亮,等. 大前庭水管相关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区域筛查方案探讨[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0(03):68-71.

  4. Tsukada K, Nishio SY, Hattori M, Usami S. Ethnic-specific spectrum of GJB2 and SLC26A4 mutations: their origin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2015;124 Suppl 1:61S-76S. doi:10.1177/0003489415575060

  5. 于晓宇, 林妘, 许军,等. 135例大前庭导水管耳聋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J]. 中 华耳科学杂志, 2018.

  6. Brownstein ZN, Dror AA, Gilony D, Migirov L, Hirschberg K, Avraham KB. A novel SLC26A4 (PDS) deafness mutation retained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8;134(4):403-407. doi:10.1001/archotol.134.4.403

  7. Walsh T, Abu Rayan A, Abu Sa'ed J, et al. Genomic analysis of a heterogeneous Mendelian phenotype: multiple novel alleles for inherited hearing loss in the Palestinian population. Hum Genomics. 2006;2(4):203-211. doi:10.1186/1479-7364-2-4-203

  8. Rotman-Pikielny P, Hirschberg K, Maruvada P, et al. Retention of pendrin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s a major mechanism for Pendred syndrome. HumMolGenet.2002;11(21):2625-2633. doi:10.1093/hmg/11.21.2625

  9. 阮宇, 文铖, 赵雪雷. 75649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确诊者随访结果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5):661-669.

  10. 刘敏. 迟发性听力损失在15448例学龄前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分析[D]. 2019.

  11. 陶佳, 罗仁忠, 陈彦球,等. 以突发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诊治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5, 21(2):146-149.

  12. 戴朴, 韩东一, 冯勃,等.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6(5).

  13. 胡书君, 郑锦, 金文瑞,等. 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早期综合诊断模式探讨[J]. 河南医学研究, 2010, 19(001):51-54.

  14. 万薇, 余蓉, 江红群. 72个耳聋高危家庭耳聋基因筛查及遗传病学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5):655-660.

  15. 袁永一, 戴朴. 遗传性耳聋规范化筛查与诊断的探讨[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 017(005):611-615.


通讯作者:张秋韵 医学硕士 福建省儿童医院 耳鼻咽喉科

福建省福州市道山路18号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 邮编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