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8
/ 2

多层螺旋 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

胡宪林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核心,分别对其实施三组不同的诊断,即甲组(多层螺旋CT)、乙组(磁共振成像诊断)、丙组(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并对比。结果:三组对比结果显示,丙组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诊出率相对更好;而甲组以及乙组诊断结果对比,其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诊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可准确观察到患者的疾病发展情况,值得推荐。

【关键词】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腕关节损伤

腕关节损伤在生活中较为多见,主要是因外力作用使得致桡腕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可能会导致患者腕关节韧带筋膜受损[1]。本疾病发病紧急,疼痛剧烈,可能会对人们工作以及生活造成一定不利,因此一旦发现,需及时进行诊断。一般诊断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难以被发现,会对后期治疗方案确定造成困扰,因此,应重视诊断的准确率提升。目前,相对较常见诊断方式有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诊断,对疾病诊断效果增强可发挥出极大作用。本文章笔者针对参与研究的32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以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联合诊断,探索其临床价值,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自愿加入,纳入时间:2019年9月-2019年9月。甲组男女16:16;年龄22岁~61岁,平均(37.82±2.29)岁;乙组男女17:15;年龄22~60岁,平均(38.52±2.05)岁;丙组男女17:15;年龄21~60岁,平均(37.59±2.11)岁。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患者已经与医院签订同意书,愿意参与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认可。排除标准: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甲组(32例)-多层螺旋CT扫描

多层螺旋CT扫描用到飞利浦64层螺旋CT扫描仪,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200mA、层厚3mm,将诊断获得数据进行多层次处理,例如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并安排经验丰富影像学人员判断,记录诊断结果。应确保检查人员在诊断前并未使用任何药物,并保持诊断期间心态放松,避免对诊断结果准确性形成干扰。检查中,取仰卧位,对头部全面扫描,并密切观察损伤,关注损伤具体部位、类型等,并判定回声情况,进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

乙组(32例)-磁共振成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诊断用到GE公司0.35磁共振机采取 GE公司0.35磁共振机,头部线圈,扫描运用失状面、冠面状 T1WI,T2WI 序列,冠面状以及横断面 STIR 序列,横扫腕关节轴位平行横扫,记录损伤情况。

丙组(32例)-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与甲组诊断、乙组诊断内容基本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6052ce20bdb08_html_e615e5eae1235ac8.gif ±s)、计数资料行t检验、6052ce20bdb08_html_268e44a4eac3b028.gif 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三组诊断结果

三组对比结果显示,丙组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诊出率相对更好;而甲组、乙组关于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的诊出率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三组诊断结果(n,%)

分组

例数

关节脱位

隐匿性骨折

骨折

甲组

32

5(15.63%)

16(50.00%)

27(87.38%)

乙组

32

7(21.88%)

14(43.75%)

25(78.13%)

丙组

32

21(65.63%)

31(96.88%)

32(100.00%)

3 讨论

腕关节损伤后,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治疗前首先需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但是由于腕关节损伤具有一定复杂性以特殊性,单一影像学诊断虽然一定的效果,但仍旧无法满足诊断基本需求[2]。本研究中通过三种诊断方式对腕关节损伤进行判断,结果发现丙组诊断效果更好。

主要是由于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可发挥各自诊断优势,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另外,多层螺旋CT技术具备可供选择的探测器系统,一次扫描旋转可获得超过4个层面图像数据,将容积扫描时间缩短,并将低于0.5s亚秒级扫描[3]。多层螺旋CT诊断在临床上对患者应用期间,可清晰反应出脱位以及顽固骨折,但是无法发现比较过小骨折,漏诊情况较多[4]。

而核磁共振成像可快速发现患者病灶信息,诊断灵敏度相对较高,可快速判断损伤部位病情,并掌握患者病症,对治疗工作开展有极大辅助作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也可准确观察关节软骨、关节判、韧带等情况,获得斜轴位、冠状位等图像,经过专门影像分析,探索韧带断裂情况,评估其损伤属于磨损撕裂还是骨折,保证检测过程的快捷以及安全[5]。但是对碎骨片位置诊断效率不高,多是由于核磁共振一般是二维图像,成像质量以及清晰度均低,可能会将隐匿性骨折漏诊。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可弥补彼此不足,并将腕关节损伤图像清晰显示,评估损伤情况以及程度,提升关节脱位、隐匿性骨折尔以及骨折的诊出率,之后判断腕关节损伤性质,为制定科学治疗方案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断腕关节损伤治疗前,需进行相应的诊断,本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联合诊断,可提升关节脱位、骨折以及隐匿性骨折诊出效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荐。

参考文献:

[1]李永进, 周鹤.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12):60-61.

[2]师勇, 田龙, 马春宁. 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及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隐匿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 世界中医药, 2018,11(S2):1162-1163.

[3]郭鹏举[1].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11(18):242-243.

[4]师勇, 田龙, 马春宁. 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及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隐匿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 世界中医药, 2018,12(9):89-90.

[5]揭双民.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11(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