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电解质 ,心肌酶 ,肝功能 ,血脂的影响分析

王加玉

大庆市肇州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 大庆 166400

【摘要】目的:研究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人员均进行生化检查,观察未溶血与溶血后电解质(K、CL、Ca)、心肌酶(肌酸激酶、肌钙蛋白、NT)、肝功能(ALT、总蛋白)、血脂(总胆固醇、三酞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结果。结果:溶血后,其血液标本中K、CL、Ca等指标较溶血前升高,且心肌酶各检查指标较溶血前明显升高,统计有差异(P<0.05)。肝功能相关指标溶血后与溶血前相比较增高,且血脂指标中总胆固醇、三酞甘油与溶血前明显升高,数据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但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指标在溶血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均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临床疾病准确诊断。

关键词 标本溶血;生化检验;影响


标本溶血属于临床检验科比较常见的一类情况,可能与检测标本送检不及时、标本采集不规范、冰冻、负压过大以及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等因素相关,均可造成标本溶血现象[1]。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检查结果变化,导致各生化指标出现降低或升高波动,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下降,极易影响疾病准确判断与治疗[2]。生化检验属于临床上常见检测指标,本文就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等标本溶血的影响进行探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脑、肾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②排除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③凝血功能障碍.。健康体检人员106例,包括男性56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7.5±7.2)岁,所有人员均知情同意后纳入标准。

1.2方法

所有人员均在清晨空腹进行血液采集,血液采集部位:左臂肘采集静脉血,采集标准量为6ml,分别将采集血液注入2支抗凝剂采血试管内,各3ml,一支试管在常规室温下放置10min左右,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进行检测,转速设置1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待血液完全分离后,进行各项生化指标检测;溶血操作:波动血块使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然后设置转速30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血清逐渐变为淡红色,在血球分析仪上对血红蛋白进行判断,溶血:Hb在0.3-3.0g/L显示轻度溶血,重度溶血则Hb超过3.0g/L[3]

1.3观察指标

观察标本溶血前后,生化检验指标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等结果检测变化。

1.4统计分析

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间对比统计,计量对比组间资料运用%表示,行X²检验;计数对比组间资料采用(605c39ef1aaf0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表示,进行t检验。数据分析表示存在明显差异,判定标准参照:P≤0.05。

2结果

溶血后生化检验指标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等结果检测均发生变化,数据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但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指标在溶血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如图表1、表2。

表1 标本溶血前后电解质、心肌酶等指标对比统计

组别

K

CL

Ca

肌酸

激酶

肌钙

蛋白

NT


溶血后

5.96±0.12

108.45±5.23

2.89±0.45

135.96±10.23

0.28±0.02

131.56±8.25

溶血前

4.05±0.11

103.22±4.56

2.25±0.11

84.45±9.56

0.11±0.01

78.25±5.26

t

120.799

116.236

25.344

37.876

78.273

129.75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标本溶血前后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对比统计

组别

ALT

总蛋白

TC

HDL-C

TG

LDL-C

溶血后

24.56±1.23

82.58±3.56

9.45±0.45

1.52±0.32

1.28±0.25

2.46±0.12

溶血前

15.26±1.25

70.59±2.56

7.25±0.26

1.55±0.15

0.75±0.11

2.49±0.15

t

54.599

28.152

43.582

0.873

19.978

1.607

P

0.000

0.000

0.000

0.383

0.000

0.109

3讨论

影响标本溶血的因素与存放时间、采血管等均会影响到采集血液中血细胞的溶解,从而引起血浆及血清总蛋白浓度发生变化,在血液溶解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理化因素变化,导致释放血液中肌钙蛋白等大分子结构明显上升,影响检查结果的精确度,极易造成疾病误诊[4]。标本发生溶血时,蛋白质受血红蛋白等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让总蛋白、ALT等相关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而且机体细胞中本来不存在肌酸激酶,在进行测定时可对酶偶联反应产生干扰,进而导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在溶血过程中,极易使血浆中不同细胞发生聚集,可能会使内质网或线粒体应激反应加剧,进而影响血脂等相关指标,如引起总胆固醇及三酞甘油数值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均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临床疾病准确诊断,需对检查中每个环节严格把控,提高检查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玉飞. 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018(011):98-99.

[2]俞如权, 黄李红. 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20, 27(10):1237-1241.

[3]张改凤. 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心肌酶的影响效果[J]. 养生保健指南, 2020, 000(006):275.

[4]吴红霞.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血脂水平的影响[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年38卷24期, 3486-3488页, ISTIC CA,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