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意义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意义评价

兰春梅

邵武市立医院 , 福建 南平 354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治疗消化道早癌患者中将消化内镜技术进行应用的诊断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工作选择在我院开展,开展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患者均确诊为早癌,人数为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则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命名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各项影像学质量评分均与对照组形成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试验组的评分更高,而且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也较为显著,表明其诊治效果更好。结论:在早癌患者中将消化道内镜技术进行应用,可将影像诊断的有效率进行提高,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意义显著,可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消化内镜技术;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


在临床发展中,消化道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是很有必要的。在消化道早癌期间,如果不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很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恶化,甚至出现死亡,因此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干预[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消化道内镜技术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积极贡献。本研究则在此基础上,将消化道内镜技术进行应用,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1患者资料和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

本研究选择在我院开展,开展时间为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患者均为此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早癌患者,人数为70例,为探究消化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干预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的最大年龄值和最小年龄值分别为77岁和41岁,年龄均值为(56.45±5.45)岁,对照组中男女人数依次为21例和14例,其年龄最大值和年龄最小值分别为78岁和43岁,年龄均值为(55.94±5.04)岁,两组患者资料较为相似,比较下无显著差异,符合组间评价标准。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病理诊断结合白光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早癌,给予可疑性患者活检干预,对其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将常规内镜技术与NBI内镜技术进行应用,主要实现对病变形态,胃小凹分型和毛细血管形式的观察和记录。

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外科剖腹术,实现对患者病变组织的切除,并根据患者肿瘤的实际位置,为患者建立合适的消化道管。

试验组患者则采用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持续麻醉,随后将内镜技术进行应用,实现对患者病变组织的有效探查,对其染色情况进行记录和处理,并对病灶区域进行界限标准的制定,主要在病灶区域2mm左右的位置进行实施,随后将3ml靛胭脂与肾上腺素盐水进行应用,给予患者粘膜下层注射,随后从全套电凝法出发,或是以透明帽法实现对凸起组织的切除。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质量进行评价,其中主要包括患者形态影像,毛细血管影像和胃小凹分型,每一项检查评分的满分为4分,分数高,则表示检查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为工具,对此次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606561bd34038_html_d817b75f94b8d8a4.gif ±s)的比较结果予以t值验证,对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予以606561bd34038_html_8f0439ce4fc79953.gif2值验证,当结果呈现出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2]

2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形态影像评分,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和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各项数据差异均相对较大, P<0.05,表明试验组患者的影像学质量评分更高。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质量评分(606561bd34038_html_d817b75f94b8d8a4.gif ±s)

组别

形态影像评分

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

毛细血管影像评分

试验组(n=35)

3.94±0.29

3.56±0.32

3.84±0.43

对照组(n=35)

2.11±0.23

1.22±0.32

1.92±0.44

t

4.334

5.095

4.988

P

<0.05

<0.05

<0.05

2.2手术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比较为P<0.05,存在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征情况比较(606561bd34038_html_d817b75f94b8d8a4.gif ±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试验组(n=35)

83.23±9.34

65.45±8.56

对照组(n=35)

120.34±12.77

84.56±10.34

t

16.567

12.332

P

<0.05

<0.05


3讨论

早期消化道癌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需要临床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从而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保证患者生命健康[3]。但是从临床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内镜与病理学技术检查是对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有效判断的主要诊断方法,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内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将未染色粘膜的情况进行显示,而且还可将其检查效果放大。此外,内镜技术的应用,可促进患者粘膜形态与粘膜微血管清晰度的加强[4]。在将内镜技术与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诊断时,配合粘膜切除术,可以将诊断效果进行提高的同时,保证将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提高。根据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将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粘膜切除术中时,其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相对较高。而本次研究在开展过程中,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诊断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表明其应用有效率较高,与他人研究成果相似。

综上所述,在临床发展中,对消化道早癌进行诊断治疗过程中,将消化道内镜技术进行使用,可提高临床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 同时将患者术中出血量就进行降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意义显著,可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皖.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5):90-91.

[2]魏银萍,李长涛,于莉楠.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0):90-91.

[3]李茜,杨廷旭,马燕, 等.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分析[J].健康必读,2020,(18):17.

[4]成斌.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7):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