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A联合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敏感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CCTA联合 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敏感度分析

赵德辉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贵州威宁 553100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动态心电图联合应用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效果及应用敏感度。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就诊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共80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诊断研究。患者院内治疗期间需依次接受CCTA联合DCG诊断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分析CCTA、DCG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诊断效果及敏感度。结果:经MPI诊断后80例患者,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78例,CCTA、DCG联合诊断结果相较MPI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7.44%(76/78),特异度为50.00%(2/4)。结论: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CCTA、DCG联合诊断技术,可根据冠状动脉CT造影结果及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对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准确诊断,且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优势显著。

关键词CCTA;DCG;冠心病心肌缺血;临床诊断;敏感度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严重所致血管内径狭窄后引发,对于患者心肌细胞及心肌功能具有不可逆性损伤,并可随病情进展引发心肌梗死、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临床猝死风险,应在实现早期诊断基础上,开展早期治疗,控制其病情进展,降低病危风险,但如何在各级医院中均可实现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早期有效诊断,仍是现阶段主要研究目标[1]。因此,为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动态心电图联合应用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效果及应用敏感度,特设本次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就诊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共80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诊断研究。

80例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最小者52岁,平均年龄(64.05±5.48)岁。患者经主诉症状表现后存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且合并高血压45例、高血脂症37例、糖尿病42例。

纳入标准:患者经详解诊断研究内容后确认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MPI、CCTA诊断禁忌症者;排除合并原发性心脏疾病所致心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肺部功能疾病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

1.2方法

患者院内治疗期间需依次接受CCTA联合DCG诊断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

CCTA检查取64排128层螺旋CT(型号:GE680)实施诊断;DCG诊断取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型号:MGY-H12)实施诊断。

CCTA检查实施前需指导患者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待心率稳定至≤70次/min频率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接受成像扫描。扫描范围:气管隆突至心脏膈面;扫描参数:管电压110~120kV,管电流600~800mA,螺距0.5mm,层厚0.625。先予以常规平扫,其后经高压注射器于其肘中心静脉注射碘造影剂80ml,注射速度为5ml/s,注射完毕后实施二次造影扫描[2]

DCG诊断前24h内需停止服用冠心病治疗药物,其后佩戴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器实施诊断,期间需告知患者规避检测结果干扰性活动[3]

1.3观察指标

分析CCTA、DCG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诊断效果及敏感度。

CCTA诊断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后,需对患者心脏以左心室短轴、水平长轴及垂直方向,进行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重建,若经图像重建后患者收缩末期部分心肌区域CT值高于周围正常心肌CT值,且舒张末期时CT值无明显差异时,则可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

DCG诊断指标:若患者心电图中ST段降低幅度在0.1mV及以上范围且下降持续时间大于1min,两次下降间隔时间大于1min时,则可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资料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经MPI诊断后80例患者,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78例,CCTA、DCG联合诊断结果相较MPI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7.44%(76/78),特异度为50.00%(2/4)。详见表1。

表1诊断结果对比(n,%)

组别

n

确诊

误诊

漏诊

MPI

80

78(97.50)

0(0.00)

0(0.00)

CCTA联合DCG

80

76(95.00)

3(1.32)

1(1.32)

60656a467b40d_html_19f534e8eaa73caa.gif


2.0260

P


0.1546


3讨论

冠心病发病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径可由于各类粥样硬化斑块出现不同程度阻塞情况,影响冠状动脉心肌输血质量,进而在心肌供血不足情况下引发心肌缺血临床症状,且可随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加剧心肌功能损伤,引发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早期诊断对降低此类疾病健康危害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经MPI诊断后80例患者,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78例,CCTA、DCG联合诊断结果相较MPI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7.44%(76/78),特异度为50.00%(2/4)。分析原因:目前,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以MPI诊断为金标准,可经静脉注射心肌灌注显影剂后,经核医学检测仪器根据显影剂在心肌血管中的分布情况,对患者心肌供血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较好诊断效果,但在实际诊断存在一定核辐射影响,且诊断设备购置要求较高,故诊断安全性及患者费用接受度存在较大局限,且不适于在各级医院中急性普及。本次诊断研究中所用CCTA、DCG联合诊断方式,可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患者静态及活动时心电图变化的长时间动态监测,实现对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或暂时性心肌缺血症状的有效探查,降低急性心血管并发症风险,但其对于患者心肌缺血进展情况无法有效诊断,故需CCTA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开展,则可在造影剂及CT重建诊断技术基础上,实现对患者冠状动脉血管解剖结构的有效成像,并在造影剂辅助下确认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存在阻塞情况,以及心肌缺血症状进展情况,提升DCG诊断结果完善性及可信度,且CCTA造影诊断方式同样为无创诊断方式,无创伤损伤,且诊断过程中核辐射量及诊断费用均相对较低,故患者接受度较MPI诊断技术明显较高。但在实际诊断中,并非所有心肌缺血患者发病均与粥样硬化斑块有关,还与冠状动脉血管侧支循环及血管紧张度存在密切联系[4-5]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CCTA、DCG联合诊断技术,可根据冠状动脉CT造影结果及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对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准确诊断,且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岭岭,石俊岭,信栓力,等.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CCTA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05):110-112+119.

[2]郭麦军.CCTA联合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18(05):732-734.

[3]王良东.CT-MPI联合CCTA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诊断效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02):43-44.

[4]李良,孙悦,孙全伟.CCTA联合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8,6(02):102-104.

[5]刘建花,亓俊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9):61-63+138.

作者简介:赵德辉(1979.02-),男,汉族,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