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透水衬砌法与规范法在水工隧洞衬砌设计区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浅谈透水 衬砌法与规范法在水工隧洞衬砌设计区别

石永康

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引水隧洞的布置及其洞内水头的高低,开展了隧洞低压段和隧洞高压段的钢筋混凝土衬砌设计。低压段采用规范的面力设计方法,高压段分别采用规范的面力设计方法和透水衬砌的体力方法。首先,本文从衬砌设计理论、衬砌状态及其与围岩相互作用、衬砌作用及适用场合、围岩透水性及围岩位移影响不同等4个方面,详细总结了规范的面力设计方法和透水衬砌的体力方法之间的异同。在高压引水隧洞衬砌设计过程中,如果围岩较完整,采用透水衬砌的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能大大缩减配筋量,节省工程造价。

关键词水工隧洞;钢筋混凝土衬砌;透水衬砌;面力理论;规范方法;体力理论

1、水工压力隧洞的衬砌设计理论

水工压力隧洞的衬砌设计理论包含面力理论(不透水衬砌)和体力理论(透水衬砌)两种。早期,我国在对水工隧洞进行衬砌设计时,主要使用面力理论来就计算,但是随着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超埋深、长隧洞、大直径、高水头的引水隧洞不断涌现,引水水头通常高达数百米,甚至达千米以上。一般地,水工隧洞的洞顶水头超过100m就被认为高压水工隧洞。此时仍采用面力理论进行衬砌设计,已然出现配筋量巨大的现象,导致工程造价大幅提升,施工无法正常开展等问题。为此,一些工程,如广蓄、惠蓄等多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始尝试采用体力理论进行衬砌设计,将衬砌作为透水材料,考虑内水在衬砌中渗透,并以渗透力的形式作用于衬砌,即它是考虑渗透力的体力设计方法。随着人们对水工高压隧洞的工程实践的不断积累,体力理论也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人们认识到,在满足水工高压隧洞设计准则,如挪威准则和最小主应力准则等条件下,围岩将成为承载水压力的主体,衬砌所承担水压力的比例将大大的减小。

1.1、面力理论

面力理论是目前规范法的理论基础,它假设衬砌是不透水材料,在计算衬砌和围岩应力时,将内水压力作为面力来处理。当隧洞检修放空时,衬砌外缘需考虑外水压力,同样地,面力理论认为外水压力是作用于衬砌外缘的面力。计算时,国内对外水压力一般使用折减系数法。

1.2、体力理论

体力理论认为衬砌材料是透水的,水在衬砌中渗透,并以渗透力的形式作用于衬砌,其性质为体积力,方向与渗流流动方向一致,故它采用的是考虑渗透力的体力设计方法,俗称透水衬砌法。它的基本假定有:

(1) 衬砌、松动圈与完整岩体的变形均服从虎克定律;

(2) 松动圈与完整岩体里的渗水压力按对数衰减;

(3) 松动圈岩体分为可承受与不可承受环向拉应力两种;

(4) 对于钢筋混凝土衬砌,开裂前的渗水压力按对数衰减,开裂后按线性衰减;

(5) 各种介质的面力作用系数为l;

(6) 按轴对称问题分析。

2、两种衬砌设计理论的对比

2.1、衬砌设计理论不同

1)规范法假定衬砌不透水,采用不考虑渗透力的面力设计方法。内水压力被视为面力,仅仅作用在衬砌的内表面,衬砌即使开裂,围岩也不直接承受内水压力,即围岩上内水压力为零,而仅承受衬砌的作用。

2)透水衬砌法认为衬砌是透水材料,因此内水在衬砌中渗透,并以渗透力的形式作用于衬砌,其性质为体积力,方向与渗流流动方向一致,故它采用的是考虑渗透力的体力设计方法。内水压力被视作孔隙水压力作用在在衬砌的内表面,根据有效应力原理,计算衬砌变形及有效应力时,内表面不再承受面力,衬砌有效应力只与衬砌内、外表面的孔隙水压力梯度有关,即与内水压力、外水压力差相关,围岩不仅承受衬砌作用,而且还能直接承受外水压力,同时假定围岩也具有透水性。

2.2、衬砌状态及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不同

1)规范法能考虑衬砌开裂,但不考虑衬砌与围岩脱开。

规范法假定衬砌只在径向开裂,而无环向开裂。此时,内水压力只能通过衬砌间接作用在围岩上,围岩不能直接承受内水压力,无论衬砌开裂与否,在径向上,力的传递是连续,且衬砌与围岩完好接触,即它们之间既不脱离,也不相互滑动。

2)如规范法相同,透水衬砌法也假定衬砌只在径向开裂,而无环向开裂,但是透水衬砌法能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衬砌与围岩脱开。因此,透水衬砌法既可以考虑衬砌与围岩完好接触,也可以考虑衬砌与围岩脱开(脱开后,补充水流连续方程)。

2.3衬砌所起的作用及适用场合不同

1)规范法认为无论衬砌开裂与否,衬砌和围岩联合完好接触,共同承受内水压力,同时,内水压力被视为面力,在高内水压力作用下,为满足限裂设计要求所需配筋面积过大,结果不尽合理。因此该方法适合于中、低水头、小直径( D≤6m)、衬砌开裂不严重的水工隧洞。

2)透水衬砌法认为当衬砌未与围岩脱开时,衬砌和围岩联合承受内水压力,而当衬砌与围岩脱开时,围岩独立承担内水压力,衬砌仅起构造作用。衬砌在高内水压力作用下开裂,成为透水体,于是内水压力透过衬砌裂缝进入到围岩,使得衬砌体内外水压的压差降低。故衬砌只承担较小部分的内水压力,衬砌受力只与衬砌内、外水压差相关,而围岩是内水压力的主要承载体。因此,对于高水头、大直径作用下的水工隧洞,应该按体力设计考虑衬砌内的内水外渗对衬砌和围岩结构的影响。对于围岩地质条件较差的水工隧洞,仅通过提高衬砌配筋面积降低钢筋应力和裂缝宽度作用有限。行之而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固结灌浆等工程措施提高围岩的完整性和抗渗性能,以充分挖掘围岩的承载能力。

2.4、围岩透水性及围岩位移影响不同

1)规范法认为围岩不透水,仅承受衬砌传递过来的作用608666eb45b08_html_bb662707faa235ea.gif ,因此无限围岩在面力608666eb45b08_html_bb662707faa235ea.gif 作用下,围岩洞壁608666eb45b08_html_58c284a77e96ab4a.gif 处位移为

608666eb45b08_html_73107d8b9756197a.gif (2-1)

2)透水衬砌法认为当衬砌未与围岩脱开时,围岩处理承受衬砌传递过来的作用608666eb45b08_html_bb662707faa235ea.gif 外,还直接承受外水压力608666eb45b08_html_858f7278f7a093b1.gif ,同时考虑围岩的透水性,无限围岩在体力和面力作用下,围岩洞壁608666eb45b08_html_58c284a77e96ab4a.gif 处位移为

608666eb45b08_html_9eb7c08600be24d8.gif (2-2)

比较式(2-1)较和式(2-2),不难发现式(2-2)多了一项无限围岩在体力作用下的位移。

3、小结

本文是以面力及体力两大理论进行探讨。比较透水衬砌方法和规范方法的区别、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1.当衬砌不开裂时,因为结构渗透系数很小,因此,在隧洞充水后结构的内外环的应力梯度很大,此时结构所受的力几乎都表现为面力作用,因此当衬砌不开裂时,完全可以用面力代替体积力作用。当衬砌开裂时,随着结构渗透系数的增大,其内外环的应力梯度变到很小。结构所受的力为体力,用体力进行计算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2.钢筋应力及裂缝宽度不满足要求时,都是加大了钢筋的配筋面积,来达到要求。而实际工程中,围岩承载着大部分的荷载,而衬砌只承受小部分荷载,同时,围岩的渗透性能对衬砌配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固结灌浆及锚杆支护等措施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抗渗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DL/T 5195-2004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李志龙.水工高压隧洞衬砌计算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5.

[3] DL/T 5195-2010水工隧洞设计规范.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4]陆晓敏与刘启钊,高压隧洞的设计及应力分析.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7(02): 第36-38+47+72页.

[5]张有天.论有压水工隧洞最小覆盖厚度.水利学报,2002(09):第1-5+13页.

[6]赵精让.低压深埋水工隧洞衬砌结构分析.西安理工大学,2007:第111页.

[7]张巍.黄立财与陈世玉.高压钢筋混凝土隧洞透水衬砌设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广东水利水电.2008(9): 第1-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