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民族生数学学业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2
/ 2

大学生民族生数学学业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布姆 仁增曲珍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作者简介:布姆,生于1999年3月,女,藏族,西藏昌都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数学方向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9C428


摘要: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域,数学学习一直是一项难题,在各大高校也存在一定的民族生数学教学难题。寻找方式让数学不再难学,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推动国家教育普及化,促进教学资源公平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宏观层面,对当下国内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育的思考进行了综述研究,希望能对国内民族学生的数学教育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数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主要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但在双语教育实践中,数学课程与教材在民族地区的适应性问题,不仅成为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也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文化特征的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何伟教授介绍了学院课题组以数学课程为切入点,以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5省区作为样本采集区所做的调研,认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水平居于低位,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我国课程标准可能要求偏高、内容偏多,建议降低国家课程标准,增加弹性。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王建磐教授从民族数学的课程、教材和教法3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在民族、文化传统、各民族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中建立课程体系。不同民族对数学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例如藏族的天文算历、沙盘演算等,少数民族的数学课程应该基于这些东西,但是不能局限于这些东西,最后的目标应该是逐步超越自己的传统,超越自己的经验,最后转化为人类所公认的一个数学体系。其次王教授认为要对教材做一些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改造要循序渐进的引入数学教学内容。他认为,要根据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方式。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于波教授在“民族地区数学课程改革与民族文化关照”的报告中指出,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数学课程改革倡导提供多样化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民族地区数学课程的多样化既是少数民族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也是数学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通过对西藏、青海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数学课程实施的调查,她发现,数学课程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利用几近完全缺失。她指出,我国数学教育民族化的历史经验,对于民族区数学课程改革中体现民族文化的关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适应少数民族学生思维特征的数学双语教学改革

因为文化和语言多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辽宁师范大学金美月教授以朝鲜族数学教育为例,比较了两种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果。研究发现两种模式对学生的理科学习尤其是数学的学习没有产生差异化效果。金教授认为,小学采用母语授课+汉语文学习,初中开始渐渐转变为汉语文授课+母语学习,是比较适合朝鲜族学生的。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吕世虎教授对2001年、2006年、2012年全国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的学历、年龄与专业技术职称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得出: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数学教师人数比例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及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中学数学师资队伍数量的稳定;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改善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现状。

信息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数学教育质量提升

在教育信息化与民族数学教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研究者关注的相对比较少。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在《关于教育信息化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分析了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从视野拓展、师资培训、双语教学、课程教材改革、课外活动、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文化等七方面加快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发展,同时介绍了美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并呼吁我国政府应继续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的张宏玉介绍了学校运用信息化资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验。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额尔敦巴雅尔结合多年教学研究与网络的优势及应用实际,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学者提到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大数据中心的建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数学研究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也就相应地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虽然每个民族不一定都有独立的数学文化体系,但在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积累了自己丰富的数学思想及其实践。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民族数学研究,对于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和传承民族数学文化,并使之与世界数学文化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香港大学教授梁贯成以“少数民族文化与数学教育”为主题,从分析文化背景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了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并具体介绍了在处理文化冲突时,可以选择5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传统模式、同化模式、顺应模式、融合模式、拨用模式等,为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参考。

贵州省凯里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的罗永超教授,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民族数学教育研究应继续以跨文化数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着力挖掘民族数学文化,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改革中小学现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基本研究路径。同时,还应加强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民族数学文化引入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堂,使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数学师资具有开发地方数学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符合在民族地区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保臻,任晓娜.西北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甘南藏族自治州L县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3):92-95+100.

[2]冯永杰.浅谈民族文化与数学教育智慧融合[J].教育现代化,2020,7(20):159-161.

[3]何璇.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6):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