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费良波

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卫生院 400719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诊治的68例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一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另一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就两组治疗情况展开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更优,P<0.05。结论: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可提升其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脑部供血动脉突然破裂或阻塞可影响到脑部组织的正常血供,而脑组织对缺氧缺血有着很高敏感性,此时相关组织很容易坏死,引发以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该病发生突然,病情进展快,有着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引发的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这会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1]。早期功能训练可帮助患者重建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肢体运动障碍。临床实践发现,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可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本次研究就针灸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诊治的68例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一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另一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患者资料整理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对照组与研究组男分别为17例、16例,女17例、18例,前者年龄49—83(65.6±4.3)岁;后者年龄50—82(65.7±4.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前期协助患者在床上完成肢体及关节的被动训练,关节活动由大至小逐渐过度,同时对肌肉组织进行按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待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站立行走,锻炼患者平衡能力。为避免意外发生,医务人员在患者锻炼期间应时刻陪伴。整个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量以患者耐受为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针灸治疗,头部选取印堂、百会、风池等穴位;上肢选择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下肢选择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对毫针及患者皮肤消毒后针刺相关穴位,得气后留针20min,每天一次,持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2)相关指标,以FMA评分反应患者运动功能,以Barthel指数反应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21.0 软件处理,设定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

34

20(58.8)

13(38.2)

1(2.9)

33(97.1)

对照组

34

13(38.2)

15(44.1)

6(17.6)

28(82.4)

X2

/

8.495

0.719

11.745

11.745

p

/

0.004

0.397

0.001

0.001

2.2相关指标

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更高,P<0.05。见表2。

表2 相关指标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FMA评分

Barthel指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4

35.71±8.62

61.23±4.91

22.34±4.56

46.32±5.98

对照组

34

35.68±8.57

50.55±5.49

22.28±4.63

37.75±5.24

t

/

0.0144

8.4551

0.0538

6.2849

p

/

0.9886

0.0000

0.9572

0.0000

3讨论

临床可引发脑卒中的因素较多,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学因素、炎症、感染等都可能参与到疾病发生过程中。该病作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有着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脑卒中后细胞死亡及脑组织损伤不可恢复,因此部分患者在渡过危险期后会出现躯体功能障碍,包括肢体运动障碍、吞咽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等,这会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打击,也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3]。指导脑卒中患者展开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减轻功能残疾,改善预后。我国传统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引起脉络瘀堵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疗应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为主要原则。针灸作为中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可发挥行气活血、舒经活络的目的。选择印堂、百会等头部穴位进针,可改善头部血液及氧气供给,促使损伤神经细胞再生,这可改善神经对肢体的支配功能;针刺手三里可清热明目、通经活络;血海穴位于足太阴脾经,针刺该穴位可清血利湿,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针刺该穴位可健脾益血;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针刺该穴位可滋补肝肾,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现代药理学认为,针灸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这可缓解肢体麻痹,从而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由此可见,在早期康复训练基础上开展针灸治疗可强化训练效果,此时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尽快恢复,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4]。本次研究中,两组分别开展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更好的改善(P<0.05)。综上,对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改善其肢体活动能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鲜艳. 冯梅, 王东, 袁敏,等.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四肢功能障碍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0(10).

[2]胡细佑, 张承馨, 胡蓉. 温针灸结合颞三针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 2020, v.41;No.457(01):101-103.

[3]佐欣慧, 王洪英, 李业,等.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018(001):P.47-47,50.

[4]黄晓静. 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58卷29期, 149-151,155页,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