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胃镜征象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胃镜征象特征分析

钱钏川

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1261

摘要:目的通过胃镜下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局部表现与传统中医辨证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16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传统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通过电子胃镜下观察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色、胃壁蠕动等镜下局部表现分析与中医传统辨证的关系。结果:不同证型胃镜下局部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色、胃壁蠕动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胃镜下局部表现征象与传统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可作为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补充扩展,提高对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疗效。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胃镜征象;特征分析

引言

胃溃疡指的是于幽门和贲门之间常识的坏死性炎性病变,诱发因素复杂,常见的包括应激状态刺激或是病原菌感染。胃溃疡近年来患病率越来越高,与之相关的治疗工作越发受到重视。关于此症的治疗,帮助患者将病情减轻,加快愈合病灶的速度,使复发率降低,是治疗要点。中医中药越来越多的参与慢性胃溃疡的治疗,获得了广泛认可。胃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归为“胃脘痛”范畴,此症易反复、病程长,中医方面主要是进行辩证用药。本次探究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胃镜征象特征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本中医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163例确诊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其中:男102例,女61例;年龄20~70岁;20~30岁者52例,31~50岁者63例,51~74岁者48例。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者91例。病程最短3d,1年内72例,1~10年44例,10年以上47例。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包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和)胃溃疡,胃镜检查需详细描述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深度、溃疡周围黏膜的情况。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证候分类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五个证型。

病例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70岁者;妊娠患者;其他特殊病因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有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或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

1.2方法

仪器与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5.0MHz。具体方法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禁食水8小时以上。检查前先将胃肠造影剂缓慢倒入150mL温开水片刻,待造影剂完全浸润后,再加入开水至所需剂量,充分搅拌为均匀糊状液体后备用,成人口服造影剂用量为500~600mL,可根据患者体型胖瘦提前预估用量,也可根据患者耐受力及胃腔充盈程度合理增减用量。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前,应先常规超声检查空腹腹腔情况,了解空腹状态下胃肠道及毗邻器官的基本情况,排除禁忌证。然后嘱患者坐位,将调制好的胃肠造影剂小口缓慢口服,切忌大口吞服,至剩余约1/6量时,边服造影剂边坐位超声检查,以更好地观察食道下段至贲门处结构及造影剂通过情况。然后按照胃十二指肠的各部位顺序依次进行检查,可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和坐位等多体位辅助检查,多切面序贯扫查,避免跳跃式检查。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胃十二指肠在腹部的体表投影及胃十二指肠结构自上而下进行,从食道下段→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大小弯及前后壁→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观察食道下段及贲门切面造影剂通过情况,胃解剖轮廓、胃黏膜皱襞连续性、胃壁层次结构、胃周围情况(有无肿大淋巴结或包块)及毗邻脏器等,观察并详细记录贲门管径、胃壁厚度、胃黏膜厚度、胃下界与脐水平的距离、幽门管经等。发现病灶需详细观察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病灶局部胃壁层次、内部血流供应情况、毗邻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存贮于超声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并出具超声诊断报告。

1.3观察指标

溃疡分类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胃镜征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溃疡苔的颜色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胃壁蠕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09602382e09e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溃疡分类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63例患者中,经传统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肝胃不和40例(24.53%),脾胃虚弱(寒)29例(17.79%),脾胃湿热41例(25.15%),胃阴不足26例(15.95%),胃络瘀阻27例(16.56%)。各大证型与不同溃疡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09602382e09e_html_9959d4184101b330.png

2.2胃镜征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胃镜下溃疡局部表现黏膜出血:肝胃不和证及脾胃湿热证占86.4%,明显高于脾胃虚弱(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三组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肝胃不和证及脾胃湿热证占69.1%,明显高于其余三组3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糜烂:脾胃湿热证占70.7%,明显高于其余四组3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及血痂: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60.4%,高于其余三组3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609602382e09e_html_d45abc43e0a181e0.png

2.3溃疡苔的颜色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肝胃不和证33例(82.5%)及脾胃湿热证36例(87.8%)胃镜下溃

疡苔的颜色表现为黄色,与余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虚弱(寒)证23例(79.3%)、胃阴不足证19例(73.1%)及胃络瘀阻证18例(66.7%)溃疡苔的颜色表现为白色,对比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609602382e09e_html_3703e92dc90af35f.png

2.4胃壁蠕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肝胃不和证35例(87.5%)及脾胃虚弱(寒)证25例(86.2%)胃壁蠕动常明显减弱,对比脾胃湿热证7例(17.1%)、胃阴不足证11例(42.3%)、胃络瘀阻证9例(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609602382e09e_html_81e1f48eda4671a4.png

3讨论

结合中医证型,胃镜下局部表现为充血、水肿者多为肝胃不和证及脾胃湿热证;糜烂多为脾胃湿热证;黏膜出血或血痂多为胃络瘀阻及脾胃湿热证;溃疡苔为黄色者多为肝胃不和及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及脾胃虚弱(寒)证胃壁蠕动常明显减弱,而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胃壁蠕动常大致正常。中医证型的胃镜治疗与内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对比中,前者更具有优势,且能够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胃溃疡进行中医证型胃镜治疗能够显著控制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是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选择。

参考文献

[1]罗静.消化性溃疡的胃镜像与其中医证型及舌象的关联性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8.

[2]周娴.消化性溃疡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3]余求祥.消化性溃疡的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4]邓金凤.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特点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5]张兆辉.由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探讨中医治疗与处方用药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