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王琴超 王欢

河西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全球暴发,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创伤。随着疫情的蔓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担忧、抑郁、焦虑、恐慌等。中医“治未病”的治疗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愈防复”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疾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的疫情心理辅导工作情况,对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工作的开展做出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干预对策

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1.1调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武汉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20年5月28日——2020年6月3日应用“问卷星”平台生成网络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和滚雪球抽样法,由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向其任职学校大学生通过微信和QQ群发问卷,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共回收来自16所不同类型院校学生问卷3558份,通过试测评估,保留答题时间120秒以上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179份,问卷有效率为89.35%。SCL-90量表测试学生的心理状态,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症状因子。

1.2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1.2.1懈怠心理。

大学生的懈怠心理体现在思想松散、意志减退、精神疲惫等问题,这些主要是和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社会的认知不足、自身定位不准确、心理不成熟、没有清晰合适的生涯规划以及沉迷虚拟世界逃避现实有关,同时也与社会环境有较大的关系。大学生疫情在家期间所做事情统计如图一所示。根据图一的数据发现疫情期间学生多日宅在家里,部分学生的生活单调,过于依赖网络。

1.2.2疑病心理

持续且过度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极后果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由此导致极端思维的出现。新冠疫情具有和普通流感类似的症状。在疫情防控措施严格实施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可能会担忧自身或家人的身体状况。当出现类似症状时疑心自己是感染患者,无症状时又担心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甚至导致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感到人生无望。当怀疑的情绪过度时,会出现一些躯体化反应,如胸闷气短、咳嗽、身体疼痛、睡眠质量下降、体温波动等,这些反应又会进一步印证猜疑。

1.2.3恐慌心理。

恐惧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境时所产生的情绪。此次疫情传染源不明、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发展迅速,使得防疫知识不足、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产生逃避心理,从而引发恐惧情绪。疫情期间各类信息平台密集发布相关信息,过多糅杂的信息令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大学生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加剧了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而出现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夸大事实等行为表现。另外,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与负面信息的传递可能会使大学生出现社交恐惧,影响正常人际关系。大学生每天在家中“自我封闭”,每天凭借网络媒介接收消息,观察每天的确诊病例、新增加病例、死亡病例,部分媒体对舆论的导向,造成人们心理的负担,导致学生及其家长处于恐慌的状态。

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2.1加强信息引导,稳定学生情绪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大学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通过主流社会媒体和专业途径了解新闻事实和正确的防疫知识。在电话访谈中,许多学生希望社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加强公众对疫情的了解和认知。所以,高校应加强对疫情客观信息的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消除学生普遍的恐怖心理,稳定学生情绪。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进行大学生防“疫”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恐慌等情绪。

2.2打造家校联动机制,家校配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教育部门发布了延长学生假期的信息,长期在家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这些心理变化也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会让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降低。为了能够缓解学生各类心理问题,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一种联动机制,通过彼此的沟通交流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如果学生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消极表现,教师和家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小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烦闷,缓解心理压力。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3即病防变,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疏导

即病防变,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正值寒假期间,高校如何在短时间内响应并建立针对性强且有效的心理援助渠道,成为疫情期间高校心理工作的重点。面对疫情,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迅速全面精准地掌握学生情况,并及时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分类落实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日报制度、心理支持热线、网络辅导等措施,利用“键对键”“见屏如面”的网络工作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调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培养坚强乐观的心态并提供合理宣泄的方法,提高对应激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其次,应重点关注低龄、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在农村、近郊的学生群体,有研究表明,这部分群体学生更易出现轻度、中度甚至重度焦虑抑郁;最后,对被确诊或者被隔离的学生,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给予学生远程心理疏导,引导其正视现实,以尽快消除因疾病而引发的恐慌等异常情绪。

2.4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运动对心理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一般都会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大脑氧气消耗量占据人体所有氧气消耗量的四分之一,通过运动锻炼能够使大脑氧气消耗量占据人体所有氧气消耗量的32%,进而强化人体心肺功能、感官功能的协调。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则是能够强化自身注意力,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使其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更加灵活的思维。在疫情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长期在家身体上的疲惫感,保障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除了能有健康的身体支撑一系列学习任务和活动,还能够以更加健康的心理环境来面临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能够更好的释放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负担,治疗学生因为心理紧张出现的神经衰弱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返校大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与特殊时期的校园管理、繁重的学业压力、个人健康习惯、社交状态等各种因素有关。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学生情绪,必要时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减轻返校学生的焦虑情绪,以帮助其更迅速地适应返校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翔,胡志斌.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87-88.

[2]王慧,黄琦岚,尹红新,等.新冠肺炎期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EB/OL].[2020-07-17].

[3]刘娜.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和辅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8).

[4]李淑臻.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8(5):73-77.

[5]高宏,王晓琦,李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018(012):213,215.

[6]韦建林.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应对[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7).


609605f6dee5f_html_f8aaa488af7ece8.gif

0

2020年校长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积极应对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XZZX2020007 )

2020年河西学院专项项目《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保障体系行动研究》(项目标号:HXZX11),

该文章为此两个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