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现状和发展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现状和发展问题研究

付永利

夏邑县韩道口镇中心卫生院 河南省夏邑县 4764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失能化、慢病化趋势的加剧,传统单一的养老模式无法适应农村的养老现状,适应医养需求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此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对策。农村地区发展医养结合服务一方面拥有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医养需求巨大等优势,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农村养老观念相对落后、养老经济负担较重、医养结合机构不足、医养人才队伍缺乏和医养结合服务脱节等困难及挑战。对此,应从转变农村养老观念、完善医疗社会保障、完善医养结合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对策,解决核心的支付问题,利用智慧养老助力,探索因地制宜、普适灵活的农村医养结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我国农村地区现状;发展问题研究

引言

我国为应对未来日趋加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养老金、医疗保险等领域持续推动改革。广大农村由于历史发展的限制,老年人在相对数量激增的情况下面临养老与医疗保障的双重问题。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决定了养老与医疗密不可分。为解决农村老龄化遇到的诸多问题,应当积极构建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

1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意义

我国对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当前养老模式能够跟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能够满足人们对养老的需求,适应当前老年人的养老要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行,是通过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延伸,使得人们面临的养老压力有所缓解,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同时也能够给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结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次研究将重点主要集中在分析农村地区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策略上,分析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发展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目前养老模式推行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政府、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现状和发展问题分析

2.1农村养老资源供给不足

在农村老人养老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养老机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老人对养老的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质量较低。养老机构的缺乏,也无法应对目前农村老龄化进程加快的速度。许多老年人对农村养老资源需求不断提高,大多数养老机构却只能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护,无法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农村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较为单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农村人更愿意前往大城市中的医院就诊治疗,因此前往乡村医疗机构就医的人数越来越少,而就诊数量的降低也导致乡村医疗机构的收入和诊治水平的下降,逐渐无法维持医疗机构的运行。

2.2传统价值观念束缚

中国农村地区受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较强。虽然相关传统文化在人伦角度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传统孝文化中的落后成分对农村老年人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特殊的居住环境下,思想观念传统的老年人认为被送入养老机构是“儿孙不孝”、“后继无人”的体现,难以承受周边村民的对自身家庭的非议。农村部分老年人对终老问题的观念也较为保守。认为在家中过世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因而部分半失能甚至失能老年人仍然排斥入住养老医疗机构。另外,长期在农村地区生活的老年人习惯于特定的生活居住环境,相比城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适应能力不足。

2.3医养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城镇化,劳动力迁移及入城后的经济支出,使得农村子女不能给予父母足够的经济和人力支持。慢病、康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家庭难以承担持续的经济支出。因此,虽然国家在农村医疗养老领域已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民依然无力承担余下的高昂费用,对于入住费用高额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更是望而却步。医养结合服务需整合当地卫生及养老资源,消费层次更高,投入成本更大,使得原本医养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面临更大的经济负担。

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现状和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立法,保证配套资源供给

要保障老年人养老中的医疗权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法先行,同时立法也可以保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实施医养结合养老的具体需求,有计划地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设计从而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开展。目前,在我国没有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相关法律,只存在比较零散几条规章制度分布在其他法律中,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医院的医疗器械设施质量,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保证农村卫生院与养老资源的结合。但是由于农村医养结合的发展需要依赖政府的指导和资金投入,同时也依赖与社会、家庭资源,政府不是唯一的主体,因此要鼓励社会资源的加入,保证养老资源能够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加入,能够帮助建立新的养老机构,将传统的农村社区卫生中心或者养老院进行重新整合,不仅能够节省一部分开支,也能尽快投入工作。

3.2提高供给打造协调治理机制

采取分级制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以政府为核心带动多方协同提升体系服务能力。首先,政府应当意识到农村问题的紧迫性,通过直接性的财政补助或其他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与发展。同时,以优惠正常吸引市场化机构参与农村医养竞争。实践中,可在坚持基本原则前提下利用土地流转政策等多元手段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将医养建设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挥农村地区的环境优势,以休闲旅游产业助力本区域医养体系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收入水平。其次,以医院为代表的公益服务机构需要积极融入“医养协议-公益服务”体系中。医疗机构与政府或企业在原有的医养协议基础上增加专业巡诊、人才培养合作。由省市级三家医院制定管理制度,为专家到农村地区巡诊提供条件。同时,组织医疗、康复等多类机构加强与农村医养体系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以更好的服务质量与较低的服务价格扩大农村医养服务体系作用。

3.3完善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减轻养老经济负担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明确提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和具体的实施形式。对于医养结合的参与部门,可明确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在医养结合中的主体责任和主攻方向。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惠的医疗养老政策已广泛铺开,尽管国家在医养领域的财政支出较大,集体补助及各类商业保险也发挥了部分作用,但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负担仍较重。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解决支付问题。养老保险上,实行多渠道筹资模式并力争制度化,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等各方按比例承担相应费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比例有所不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养老金的政府补贴额度,进行梯形发放,如西部贫困地区多发,东部发达地区少发,每年再按照比例增加,直到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

结语

我国当前养老机构的定位不够明确,养老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这也导致养老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随着我国逐渐趋于老龄化社会,目前医养分离的社会养老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现状,因此需要推行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有利于实现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的融合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慧,代宝珍,吴秉羲.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方式老年人满意度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7,33(4):444-447.

[2]童莹,秦立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25-32.

[3]张宇飞.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5):78-80.

[4]张海雨,贾建国,王婷.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况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9):79-81.

[5]夏天慧,范玲.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1):1691-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