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在肺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在肺动脉 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初殿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青浦区 201700

【摘要】目的探究在肺动脉CT成像中应用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的效果。方法:本文抽调2018.9~2020.2疑似肺栓塞患者92例开展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检查,成像前46例患者实施小剂量(10ml)对比剂团注测试(甲组),另外46例患者开展超小剂量(5ml)对比剂团注测试(乙组),比较两组CT值及图像质量。结果乙组患者右肺动脉、左肺动脉、肺动脉主干、上腔静脉CT值及图像质量总体情况均与甲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在肺动脉CT成像中合理应用,可在不影响检查结果的情况下有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

【关键词】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CT成像

CT肺动脉成像(CTPA)主要通过多平面重建对患者肺部病变情况进行清晰显示,该技术具有高敏感度、无创等优势,在临床应用后得到医师及患者的普遍认可[1]。但CTPA所使用的对比若剂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检查过程中仪器对患者机体产生较强的辐射,从而增加其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严重甚至可能诱发癌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患者开展肺动脉CT检查期间,选择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可对其肺动脉CT成像后延迟时间进行准确测量,有助于图像质量提高。本文对我院9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选用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进行肺动脉CT成像,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案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9~2020.2收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2例。甲组男女比例18:28,年龄18~49岁,均值(33.49±2.65)岁;乙组男女比例17:29,年龄19~48岁,均值(33.51±2.64)岁,以上一般资料(P>0.05)。

1.2方案

仪器选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型号:LightSpeed VCT,美国GE),参数设置:管电流120mAs、管电压100 kV、螺距0.914,重建增量0.45mm、层厚0.9mm、准直器宽度128×0.625mm;对比剂选用碘帕醇注射液(370mg/ml);借助双通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以5ml/s的速度沿患者肘前静脉注入,其中甲组剂量为5ml、乙组为10ml。将肺动脉主干作为靶向管,开启CT机扫描键,应用高压注射器以Test-Bo-lus Ax团注法为患者注入对比剂。对比剂注入后立即借助CT机对患者肺部开展同层连续扫描(扫描时间1s),间隔1s后对肺动脉主干密度进行观察,若密度已达到最高点正处于下降阶段立即停止扫描。在对比剂达峰时间(TTP)测算CT成像延迟时间;甲组患者延迟时间=TTP+3s,乙组患者延迟时间=TTP+2s。测试结束后再次注入对比剂20ml+生理盐水30ml,对患者肺尖至肺底实施扫描。

1.3观察指标

图像质量评分:优:亚段级肺动脉清晰显示,上腔静脉CT值低于100HU;良:患者亚段级与叶级肺动脉的显示均清晰,肺静脉轻度强化,上腔静脉CT值高于100HU;一般:肺动脉干显示模糊,上腔静脉的CT值大于肺动脉主干;差:肺动脉干显示模糊,上腔静脉残留对比剂浓度高、呈放射状伪影,CT值大于1000HU[2]

1.4数据处理

统计软件SPSS 21.0行t检验和χ2检验,(60b6e86898c26_html_8c86805dfb8677a.gif ±S)示计量资料,(n,%)示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检查部位CT

两组患者右肺动脉、左肺动脉、肺动脉主干及上腔静脉CT值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1 两组检查部位CT对比60b6e86898c26_html_8c86805dfb8677a.gif±SHUn=46

组别

右肺动脉CT值

左肺动脉CT值

肺动脉主干CT值

上腔静脉CT值

甲组

342.89±39.86

359.75±47.69

356.98±34.58

84.12±14.01

乙组

354.73±37.52

363.72±48.95

360.05±34.67

89.76±15.37

t

1.467

0.394

0.425

1.839

P

0.146

0.695

0.672

0.069

2.2图像质量

乙组图像优良率与甲组相比无差异(

P>0.05),见表2:

2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n%]

组别

n

良好

一般

甲组

46

37

6

3

0

乙组

46

36

5

5

0

χ2


0.605

P


0.739

3.讨论

肺栓塞病情危急且严重,患者可于短时间内死亡,病死率极高。但本病临床表现与肺炎、急性心肌梗死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等疾病相似,再加上既往临床仪器设备欠缺及医师关于肺栓塞的诊断意识不足,导致肺栓塞误诊及漏诊等情况较多。目前,64排螺旋CT扫描以分辨率高、扫描覆盖面积广以及检查速度较快等优势,已成为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的首选方式之一[3]

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法可通过精准的延迟时间有效排除大部分存在的个体差异,以此获得高质量CT图像。但这种方法对对比剂的需要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容易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开始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对比剂使用剂量。团注测试过程中使用的对比剂剂量不同,其所获得的达峰时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以注射速率不变为前提,对比剂剂量增加后,其注射持续时间就会延长,使得达峰时间也随之延长。既往研究分析得出延迟时间计算公式=小剂量测试达峰时间+(成像用对比剂剂量-测试用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4]。因此通过降低测试过程中对比剂的使用剂量能够计算得出较为合理的延迟时间,从而改善CT成像的图像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各部位CT值及图像质量评分总体情况与甲组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证实超小剂量对比剂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CTPA中选择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不会对患者检查部位CT值造成较大影响,且图像质量评分良好,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国良,钱萍艳,保瑀, 等.小剂量对比剂快速扫描在肺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26(6):537-539.

[2]顾庆春,杨波,吕传国, 等.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进行肺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5):753-756.

[3]张玉兰,黄军荣,郑晓林, 等.256层CT小剂量测试与智能跟踪触发肺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5):757-761.

[4]钱会绒,王青云,朱刚明, 等.小剂量团注测试法在肺动脉"双低"成像中的技术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2):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