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的意义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论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的意义与对策

孙勤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第六小学 553201

摘要:在我国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根本要求,让贫困户获得更好的扶持,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条件,从根源改变贫困面貌,走向致富之路。然而,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的学生均来自偏远贫穷的山区小学,他们接受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生活在留守家庭,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监管,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较差,这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教育的一大“痛点”,尽快采取措施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意义重大且非常迫切。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不良习惯; 积极意义; 矫正对策

随着我国陆续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随之而来的就是易地扶贫搬迁教育问题,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我校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原有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严重落后,导致他们学习基础差、不良习惯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后,情绪波动较大,而且不良习惯愈演愈烈,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除此以外,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也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由学校负责,平时对子女缺乏管教,更是给学校教育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采取积极矫正措施是当下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的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复杂的,也是多元化的,想要提高效果,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采取教育对策。通过与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再加上日常观察与教学反馈,不难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存在很多不良习惯,这对他们学习、人际交往以及道德品质建设都造成阻碍,为了减少消极影响,让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能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采取积极措施矫正其不良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则制度,热爱学习、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品德高尚,提升综合素质;其次,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有利于强化班集体意识,共同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班风与学风,提高学习有效性,获得身心健康成长;再有,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在校园内形成良好风气,对于教师队伍也是一种鼓舞,基于“身正为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时代的为人师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积极影响,实现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最后,行为习惯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这是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德育教育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二、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的对策

(一)组织多彩活动,最美少先队

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思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渠道,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习惯现状,以少先队活动为突破口,带给学生美的熏陶。首先,利用主题班会、红领巾广播或者黑板报等载体,宣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生动地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劳动习惯、品德习惯、学习习惯,强化规矩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其次,开展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月活动,如法制教育月、诚实守信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安全意识教育月等等,针对每一次不同的主题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获得启发与熏陶,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绘画赛、手抄报等等,深入良好品德思想与优秀习惯的教育养成;除了教育类主题,还有精彩的文艺汇演、校园集体舞、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艺术类、体育类项目,寓教于乐,陶冶情操,习惯自然养成。

(二)积极宣传引导,弘扬正能量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表现出极强的模仿意识,并且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特征,以习惯教育为核心,积极宣传引导,通过微信平台、校报、校园广播站等渠道弘扬正能量,宣传好人好事、介绍“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落实思想教育,引领学生从思想启迪转变为实际行动;例如,每学期在学校开展评比“最美少年”活动,先在班级内投票选举,再推荐到年级评比,最终进行全校评比,公开入选学生的个人档案,树立榜样的力量,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在校园内掀起矫正不良习惯的热潮,教师耐心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处处都有正能量,促进良性循环。

(三)美化校园环境,墙壁会说话

环境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在校园开展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每一处墙壁都“会说话”,发挥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干净整洁、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里的学习园地、图书角、荣誉榜、宣传栏、雕塑等等,都散发着育人的魅力;邀请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体验种植绿化,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热爱自然,在美的熏陶下获得成长灵感,净化心灵;再有,教学楼里的楼梯间、墙壁上到处都有关于习惯养成教育的宣传标语,靠右侧通行,请勿大声喧哗,请爱护公物,请节约用水等等。每当学生走进校园,都能被校园环境所吸引,不忍破坏这美好的环境,进而形成自我规范与自我管理意识,逐步矫正不良习惯,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想要从根源切断贫困的代际相传,必然要从教育扶贫做起。学校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阵地,在这项任务艰巨的民生工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越来越多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步入了新的校园,环境改变了,情绪改变了,但是心态如何改变,思想如何改变,习惯又如何改变,这些都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习惯,对其努力学习、提升素质、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要一对一的帮扶、真心实意的矫正,使得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里,精神风貌也能焕然一新,养成良好习惯,树立道德品质,未来道路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参考文献:

[1]党小丽.农村随迁留守子女学习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对策——以静宁县城关小学为例[J].新智慧,2020,(22):122-123.

[2]刘小龙.乡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之我见[J].魅力中国,2020,(32):109.

[3]李国忠.践行精准扶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