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流构思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幸福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3

从交流构思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幸福感

庞慧

广西钦州市第五中学

内容摘要:本文先分析了当下初中生写作思维不流畅、下笔生涩的现状原因,接着提出“交流构思”这种笔者尝试过的效果较良好的写作训练模式,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交流作文构思以提升学生的写作幸福感:1.在交流半命题作文补充拟题中提升幸福感;2.在交流选材立意中提升幸福感;3.在交流提纲思路中提升幸福感;4.在交流详细描写中提升幸福感。最后还思考了此种模式行之有效的原因。本文重在对此模式的实践操作总结。


关键词:交流构思 写作训练 幸福感


“那一次,我真,“的那一刻”,“这样的人让我 ”,这些是出现在部编版七年级教材中的单元作文训练题,应该说没有什么审题难度,取材导向也很清晰: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感觉无话可说或下笔无神,作文内容干巴巴。好些学生当堂作文冥思苦想,考场作文搜索枯肠,课后作文应付了事……他们真的是无话可说了吗?非也!课堂寻机窃窃私语,课间聊天谈笑风生——学生并不缺乏体验积累和表达需求,正如叶圣陶所说:“作文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说话和吃饭各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无论何人决不会说说话和吃饭真是讨厌。”只是学生在独立作文时,表达的阀门没有被打开,沉睡的思维没有被激活,湖水平静未起波澜,难以体验到作文的幸福感,他们需要“一小块石头”,以激起他们构思作文的“千层浪花”。

叶圣陶说过,“作文是把说的话写下来”,“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寻常?”对处于人生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远未到城府深藏谨言谨语的年龄,他们活泼有朝气,叙述描写应该是他们平常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既然学生并非真的无话可说,我认为,在写作训练课尤其是半命题作文辅导课时,可从交流构思入手激活学生的表达状态,让他们在相互激发、集思广益中完成补充拟题、选材立意、提纲思路以及详细描写的构思步骤,让“开头难”变为“开头易”,再独立完成作文,各得其所,提高作文体验的幸福度。实践表明:可行有效。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就按上段说的“补充拟题、选材立意、提纲思路以及详细描写”四个构思环节有序进行。

首先,在交流半命题作文补充拟题中提升幸福感。

近年教材单元作文习题和中考作文题中,大多是半命题作文,不少题目需补充的内容即为文章中心关键词,体现学生立意倾向,这是作文开头第一笔,一锤可定音。除少数作文素养良好的学生能开好这个头外,还有一部分在纠结立意取向,或干脆就选取材料提示的关键词为中心,易出现雷同无新意的构思。此时,组织学生轮说或板书,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集思广益、踊跃参与的局面就打开了。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抓住细节”就出有一道半命题作文:“的那一刻”,我们一直提倡初中生写记叙文要选难忘感人的有真实体验的来写,笔者也据教材提示作示例板书,如“冲向终点的那一刻”,“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并鼓励学生公开板书补题,男女PK,先比数量,不能重复前人所拟。学生很是踊跃,一位板书“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另一位即板书“走上公车的那一刻”,接着是“走进教室的那一刻”… …为了避免雷同,好些学生还在小声交流,努力选择更有创意的补题。有的学生刚看到“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就马上写出“电话铃响起的那一刻”,下一位又拟“国歌奏响的那一刻”……拟题的联想,通过交流构思迅速完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丰富了联想,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这些拟题似而不同,内中故事各异,都是集思广益、交流构思产生的良好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注意点评,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筛选更好的拟题,带领学生往精神层面拟题,往新颖层面拟题。如以“ 的味道”为题进行补题拟题,学生补题有“咖啡的味道”“牛奶的味道”,后补题有“经典名著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友情的味道”、“牛排的味道”,老师引导学生从中点评,直接写物质的味道立意可能会较浅薄,而像“分享的味道”、“拼搏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淡如水的味道”等等,可谓既具精神内涵又独到新颖。这样,学生的辨识能力提高了,参与兴致更高,成就感更大,幸福感就更高了。

接着,在交流选材立意中提升幸福感。

学生在补充拟题这个环节中通过交流及思维启发,所耗时间不会很多,因为他只需填一个词或短语而已,他们在拟题时会联想到某件事(选材)及其意义(立意),但都只是浮光掠影一闪而过,需要把这个影子明晰起来。我主张用一句话概括所写事件及表现的中心,再集体交流,点评选材能否表现中心。

如前文“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一拟题者口述“通过写我经过一番内心纠结后克服自卑胆怯、鼓起勇气第一次走上讲台背书的那一刻,表现我迈出挑战自己的那一步,终获成功的快乐体验”;另一学生则口述“通过写跨入中学第一课走上讲台进行1分钟自我介绍时的情景,表现自己对班集体的热爱,对初中生活的向往以及首次上台与新同学交流的紧张体验”。

这一步没有补充拟题那么容易,尤其是对表现中心的概括这一部分,也是学生在独自构思作文时较大的难点,正因如此,通过老师引导帮助其概括、通过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表达,学生能更快理清选材立意思路,在集体交流时触类旁通,对于作文能力中下的学生帮助更大。每个学生每天在校园、在教室、在家里、在社会上经历无数的事情,在学校中的经历很多是类似的,家中亲人之爱也大同小异,用交流“一句话概括选材立意”的方式来激发部分思维有惰性的学生,久而久之,会改善他们面对作文题目头脑一片空白的感觉。

第三,在交流提纲思路中提升幸福感。

至前面两个环节时,作文思路已有了基本内容,基本解决“有米下锅”的问题了。一些学生沾沾自喜,迫不及待要下笔了,没想到下笔写作时极会犯下“头重脚轻、前松后紧”的毛病:事件起因写长了,经过结果就草草收场,根本没能突出中心;还有部分学生遇到的另一困惑是难以写够规定的字数。这两类学生都难以真正体验到写作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原因主要是未能从记叙要素出发,完整清楚的记叙事件,再有就是没有得当的详略安排,想到哪里写哪里,写到哪里算哪里,对重点部分并没了然于胸。交流提纲拟定思路,能很好解决这个难题,能以好带差,在模仿学习中打下思路详略草稿。叶圣陶说:“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提纲即使不写在纸上也得先写在心头……”

怎么操作?老师要先指导:让学生把事件分3个以上阶段来写,即起因、经过、结果,并明确经过是主体,应详写,用2至3个自然段;起因用1个自然段,结果用1个自然段。接着让学生口头表达和简明拟写。再就上文“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为例,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口述结构思路。起因部分为“我也想一试胆量参加语文课前的古诗竞背,经过是“我走上讲台时,曲折艰难地终于把诗背完”,结果是”我认识到人应勇于挑战自我,迈出关键一步,才能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老师追问主体如何写详细,引导学生口述“经过分层”,重在“经过”的曲折,先是“紧张忘词”,再是“得到同学的鼓励后有了转机”,最后“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完整背诵”,3个层次写3个自然段。这个主体部分的构思过程就是整个作文构思的重中之重,是最为核心的东西,哪怕是写作思维活跃的学生也未必能回答完善,老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听点评时提升对核心内容的写作处理能力,也就是在下笔前化解了他们常犯的错误之“冰”,在真正动笔时已“胸中有丘壑”,下笔怎能不从容而有幸福感?

最后,在交流详细描写中提升幸福感。

上一个环节已能明确详写部分了,但具体怎样详写?这正是高分作文和普通作文的差距点。作文评价有一个主要标准是“内容充实具体”,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指对具体人物和场景的描写,如果是人物,即让人物在具体的事件中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让人物说话以显其个性,让人物活动以显其性格,刻画人物肖像神态以显其地位,描写人物心理以显其精神,再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精神等等。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明白,写人记事的文章基本上是围绕人物做某事来写的,要突出人物性格精神这一中心,就必须要有对人物的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描写,那些从来没有体验过高分作文的学生很多就是没有掌握描写人物方法的同学,他经历很多次的独立作文都没有能改过来,哪怕是老师单独给他评语“要注意人物描写”,他都不知从何开始从哪里下手的。当堂交流,就能大大提高此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能力。

还以“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为例。可以集体讨论3个层次的细描重点:对“我”的心情由紧张到淡定到兴奋到有成就感的心理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我”心情变化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亦是必须的。学生容易忘记侧面描写和景物描写,老师可作适当提醒。侧面描写主要是听众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再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用窗外的绿树红花明媚阳光烘托“我”兴奋喜悦的心情,用寂静的气氛烘托“我”紧张的心情……如果说叙事是主干,就只能写那么三两百字,那么描写便是枝叶,而且枝繁叶茂,使文章这棵树形象丰满,充实感人。

不知不觉,从补充拟题到选材立意到提纲思路再到详细描写,学生们已通过集体交流构思打开了写作的阀门,其中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构思交流,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构思交流,思维启发,教学相长。著名语文特级老师陈军也说过:“部分聪明学生的这种‘想法’,是可以用来作为指导其他学生畅想的范例。”因为有了交流分享,降低了难度,训练了联想,发散了思维,从而体验到有话可说的成就感,体验到下笔有料的幸福感。主要依此模式多训练几次,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会慢慢消失,真正实现幸福作文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从交流构思入手提高学生写作的幸福度之所以具备一定的可行有效性,首先是基于班级学生表达思维活跃度高低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思维活跃度高的学生容易完成表达任务,他们像火种,通过“交流构思”这个氧气平台引燃了其他同学,学生们在思想交流中不但完成各自独特的体验表达,还相互触发相互启发擦出更深刻的思维火花。其次是,人是群居动物,“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在形成自身独立精神之前,是少不了从外界汲取一切养份的,交流构思也顺应了新课标强调的课堂合作探讨的学习模式。再者,交流构思确确实实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作文的甜头,大大提高了他们作文的幸福度。一学期来那么三几次作文交流构思辅导课,学生一旦上手表达,形成了作文能力,自然就形成独立作文的能力,也不会惧怕考场、竞赛等作文任务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一切写作训练形式的创造与写作训练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喜欢写、乐于写、善于写、坚持写,并自觉地想方设法地去写好。”我希望,从交流构思入手的写作训练形式也能成为其中的一种好形式。


参考资料

1.叶圣陶《写作什么》《和教师谈写作》(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8)

2.陈军《讲“作文价值”——智力、思维与文化》(《陈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4)

3.余映潮《创造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