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5
/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研究现状

张殿龙 詹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00014

摘要: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医院获得性胃肠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无症状,或出现轻度腹泻、伪膜性肠炎,严重者甚至死亡,给医疗带来极大负担。目前对CDI的治疗主要是停止使用相关抗生素,并予万古霉素、甲硝唑治疗,本文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最新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 AAD)是指由于服用抗生素而引起的其他原因不明的腹泻,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是引起AAD的最常见病原菌[1],该病症状多样,从无症状、腹泻、假膜性结肠炎到死亡轻重不等[2]。与成人相比,儿童更易出现症状,但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3],据报道,门诊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AAD的发病率为11%~40%,其中10%~20%与艰难梭菌感染有关[4,5],本文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最新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病原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为使用抗生素之后产生腹泻的一类疾病,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病原体主要包括了艰难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等,其中又以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最为常见。艰难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CD)是芽孢状革兰染色阳性厌氧杆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常见病原菌。近些年,由于抗生素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艰难梭菌属感染成为了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在美国一项调查中表示,仅2011年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人就有50多万人,并有29,000例病人死亡;在2016年一篇Meta分析中指出在中国艰难梭菌属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3%[5]

发病机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为细菌的测定和活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变肠道代谢产物,影响次级胆汁酸代谢,打破肠道屏障,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泻等相关临床表现。

治疗方式:目前关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主要是停止使用相关抗生素,并予万古霉素、甲硝唑治疗。此外循证医学证据也证实一些新兴抗生素的新型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替考拉宁、呋西地酸等,此外粪菌移植也是一个重要治疗方法,且在复发性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粪菌移植又称肠道菌群移植或粪便细菌治疗,是指将健康人群的粪便悬浊液通过各种方式植入患病人群的肠道中的一项技术。近年来FMT在复发CDI中治愈率高达90%,花费少,不良反应少,效果好。人类肠道有着丰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宿主-肠道菌群形成一个共生平衡相互作用的内环境。各种原因导致胃肠道中的艰难梭菌属过度增殖是CID的发病关键。

益生菌的应用:益生菌被定义为足量用于宿主时,能带来益处的活的微生物,其中乳酸杆菌最为常用。乳酸杆菌菌株是人体肠道中的重要微生物,有利于支持健康的消化道和健康的免疫系统,具有抑制潜在病原体或产生有用的代谢物或酶以及抗炎能力等作用。乳酸杆菌菌株最早于1980年在人类中安全使用,乳酸菌菌株能有效预防儿童AAD。益生菌预防儿童AAD的可能机制很复杂。不同菌株的益生菌对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具有不同的临床效果,益生菌对预防AAD的良好效果是菌株特异性的。每个菌株的临床效果需要单独评估。

7.展望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为现如今医疗带来极大负担,其中,复发性、难治性CDI患者是临床医生面临挑战之一,艰难梭菌属感染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关于新型抗生素的应用、益生菌的应用已取得较好疗效。此外FMT已经使用了数十年,并且在治疗复发性CDI方面具有较好效果。通过各种手段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潜在机制。但是确切的作用、机制现如今的基础医学证据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的重建与来自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否发挥协同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期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带来更高的收益,降低患者病痛。

[1] Bartlett J G. Clinical practice.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J]. N Engl J Med, 2002,346(5):334-339.

[2] McFarland L V.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epidemiology, trends and treatment[J]. Future Microbiol, 2008,3(5):563-578.

[3] McFarland L V. 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nd the treatment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disease[J].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4):812-822.

[4] Turck D, Bernet J P, Marx J,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ral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an outpatient pediatric population[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3,37(1):22-26.

[5] Tang C, Cui L, Xu Y,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drug resistance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ci Rep. 2016, 6: 37865.

[6] ANTUSHEVICH H.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disease therapy[J]. Clin Chim Acta, 2020,503: 90-98.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