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可持续规划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可持续规划建设

张海蛟 张翔通 吴雪甜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00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城市建设必须包含生态文明,自然城市,具有自我的适应性,地域性兼可持续发展性。巧妙把握好自然系统与人类生活圈的相互结合利用是我们面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机遇与挑战。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可持续规划建设为未来城市建设的大众所趋。本文以黄冈市城东新区为例研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还原自然,可持续发展,地域性,适应性

引言

由于人的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的快速发展,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持续生态策略应顺应发展。本项目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行政中心所在,紧贴白潭湖,靠近城际铁路,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资源的合理运用情况下,合理规划新城区的功能,开发强度,空间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

一、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营城造园理念都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共同点,既兼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本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前提,礼序教化,山水营城,人居环境为主要观念,实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物之美,本天乎,来自于千湖之省,还原与千岛之城,重新发现自然,还原自然。城市聚落发展依循是经济,文化,交通等多重因素的复合影响形成如今的城市规划。自然资源不仅是塑造城市高品质环境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我们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城市规划不在一味的追求楼房公共建筑的规模无休止的扩大,而是更看重营造城市品质与内涵。同时对于原有城市肌理应该做到尊重,但不失自我的独有的特色。在城市环境下的大关系应把握好。

二、资源的利用策略

自然环境的特性是我们利用的根源,湖北省境内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塑造城中有湖,湖中有岛的生态聚集地。近年来,由于城市设计人工痕迹愈加明显,使得出现生态环境恶化 。适建性实质上是解决人类和环境共生的伦理问题和发展的核心原则。具体的可以上升为夏季风的利用,例如考虑到黄冈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南风,建筑朝向为主导风向,利用合理建筑间距和空间变化,形成“穿堂风”,降低场地温度,同时能够提供良好的建筑采光。对于冬季风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北风,高层建筑布置在北侧和东北侧,利用建筑的高度和建筑之间的错落关系,形成一个连续的遮挡面,避免冬季寒风对场地的影响。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办公楼,大商业屋顶及外立面材料局部采用高性能太阳能光电幕墙,为日常办公替班30%的电力,住宅区使用太阳能热水应用,酒店及办公太阳能应用集中采热,集中储水,分区供水。对于项目水资源的利用,以可持续为原则,市政雨水管线排到人工湿地,经过湿地的天然过滤后分别注入白潭湖,三台河,在此过程中我们利用流水管线流经地区可创造雨水花园,调蓄水体,调蓄湿地。

  1. 绿地系统的规划利用

在结构布局上,针对城市绿地系统多尺度、多层级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征,因类制宜地建立、健全城市绿地体系。以山体、郊野绿地、水体、水资源保护区及滨海湿地等作为公园城市的生态基质,以河流水系、绿廊作为连接纽带,以城市特色公园作为生态斑块,形成系统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网络体系,与区域绿地

空间统筹规划,共同丰富新时代公园城市的内涵。

在功能规划上,将城市绿地以点、 线、面的形式融合于城市生产、生活空间中,在城市的交通节点上采用立体交通的形式,保证线性廊道的连通与过渡,处理好“生态 - 生产 - 生活”的密切关系,高效发挥线性绿色空间的生态保育、绿色生产、游憩休闲等功能,形成功能多样的城市绿色网络,建立起不再囿于传统园林的城市绿地功能体系。

此外,每类绿地要将设计场地的人文内核融于其中,让每一个公园成为祖国版图上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一抹“绿色拼块”。为人们提供可居、可游、舒适的城市户外绿色空间。

四、绿色可持续规划价值理念

适度开发、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宗旨,保护自然山水绿色资源,坚持城市与园林绿地相融的规划建设原则,构建城市、绿地、居民三者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全面协调、统筹融合的空间布局观。城市营建强调区域统筹、城乡融合、生态筑基的整体布局观;着力推进政府、市场与公众多层次融和机制构建。凸显精神、因地制宜的文化传承观。城市营建强调在规划立意、

布局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彰显区域特色以及突出城市个性。

依托城市绿色生态基底,盘活土地增量,合理开发用地,提升城乡绿色空间的质与量,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资源开发的关系。此外,融合自然演替过程, 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治理,而不是机械地建林护田、挖湖。新时代城市业态的规划应以优化产业类型为方向,以城市生态、文化资源为核心,推出高端产业形态,增加绿色生态产品服务供给,实现城市的经济、生态发展。在规划立意、布局等方面强调文化的融入,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宣传城市特色文化,以彰显地域特色和突出城市个性。并且通过构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布置绿地基础设施与活动空间,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以鼓励居民亲近自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应当贯彻“生态优先”的基本准则,力图完整地保持并修复场地中的自然生态特征,保护及利用规划应关注建立在精准化基础上的“适建性”。在开展新城或新区建设时,充分考虑自然所显现出的突出价值,通过对生态“适建性”的研究,尽可能地将城市建成环境融入于生态自然空间中。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需对城市中不同生态要素所造成的复合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厘清城市自然本底条件并规避城市规划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继而展开具体城市的用地布局及设计。通常情况下,面对生态条件较好的片区时,在功能业态的设置上更倾向于休闲旅游、生态涵养等“慢”功能,以避免过度城市开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在高开发强度的建成环境中,针对存量空间进行建设及优化提升是不可避免的,为实现城市建成环境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需将存量用地和空间视作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局限于形态层面的单一优化提升,需协同考虑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引导空间的具体营造策略,提升城市的综合生态绩效。

依循中国建城思想理念: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城市发展“因天材,就地利”的规划思想今天并没有过时,必须倡导绿色城市设计的“生态优先”准则和“在地性场所”营造准则。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应按照生态、游憩和景观要求经营规划“城市中的自然”,而较小规模的城市(镇)则须尽量考虑保护和维持“自然中的城市”的可能(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蔓藤城市等)。中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公园城市”“山水城市“与“田园城市”等模式可以“在地性”的适时运用,积极创造基于东方自然特性的、多样性的中国有机城镇发展模式。


结束语:

本文界定了城市规划项目可持续建设内容,在新的时代,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可持续结合人的精神的精神物质需求是我们对城市的经营理念。从结合案例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可持续的具体案例的设计与经营手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韩宝龙,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品质建设【J】.环境保护,2013(2):13-16

[2]王建国,城市设计【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