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思路

吴秀珍

西平县环境保护局 4639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成为主流,在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很多化学物质进入农村区域,所以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通过对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农业面源水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加强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农业面源水污染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河湖入径进行探讨,从治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等层面入手,提出了系统有效的治理思路,目的是减轻农业面源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污染,减轻河流湖泊水环境的容量压力。


关键词: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


前言: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由于降雨与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将地表结构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移,带入水环境系统,在受纳水环境中产生污染[1-2],这种污染危害性很大,容易造成污染面积的扩散,基于此,相关部门为了减少农业面源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分析农业面源水污染的成因,加强污染路径的过程分析,并以三个治理阶段进行综合治理和拦截,注重污染源头的治理和控制,在污染径流过程中加以阻拦和阻断[3-4],并在径流的末端对水体环境采取强化吸收与拦截,推广与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提高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1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关于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应该结合不同的层面开展和进行,包括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种。首先,应该注重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源,尽量减少农业农田的化学药剂使用量,避免造成农药过量残留,形成潜在的污染源,其次,对地表径流过程中的水体污染物质进行阻断和拦截,减弱污染物质的传播能力。最后,加强受污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阻断与拦截污染物质的方式,加强水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运用生态修复的治理技术,最终达到污染治理和控制的目的。


2污染源头的控制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控制工作,需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主要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入手,同时,要禁止农业生产种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必须的塑料膜与农药进行减量使用,规定使用量。

  1. 管理措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措施应用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与低毒农药,注重发展有机农业与绿色生态农业,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对种植区域进行实地的土壤成分调查和分析,利用配方施肥的方法科学施肥,推行有机肥料与复合肥料的使用,结合实际的土壤情况计划施肥,进一步提升磷与氮的利用率,有利于控制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同时要大力推行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与规模化,对当前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积极的改变和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 技术措施。技术措施主要是减量化肥的使用、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广科学的施肥技术,创新和优化环境友好型的养分管理模式,对农业养分减少投入,进一步提高土壤中氮和磷养分的利用率,能够有效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养分的平衡供给与科学合理的施肥效果。

  3. 节水灌溉。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对植物的需水部位进行灌溉即可,将传统浇地的模式进行精细化转变,以浇作为主,在经济作物和农业设施领域应用广泛,这种技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土壤环境和农作物,优势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增产功能,同时节水性能良好,有利于避免污染物质的转移。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促进肥料溶解于水中,对减少相关物质的挥发,避免营养物质流失具有明显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实现了化肥用量减少的目标,同时也减少了污染物进入水体系统。


3过程控制与阻断

农业面源污染,除了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与阻断也十分关键,主要是面源污染在进入水体环境过程中建立污染物的阻拦和拦截系统,防止污染物质流入水环境,拦截工序主要采用生态沟渠技术,结合生态学的原理,进一步强化原有沟渠的生态功能,使其功能得到改造,构建沟渠体系,为植物种植创造条件,利用生物与化学和物理理论的有效联合,实现污染物的净化和处理,阻断污染物进入水系统。

在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利用泥质或者硬质物质构建生态沟渠的框架,在排水出口与生态沟渠连接处设置沉砂段,目的是对农田径流中的颗粒物进行收集,在农田废水与污水排除过程中,流经生态沟渠的沉砂段,污水中的较大颗粒物质被拦截,经过积累和沉淀,随着径流流向下游,并实现了与植物的频繁接触,污水中的P与N等物质被沟渠里的植物吸附和拦截,使吸附后的水质不断提升,在生态沟渠的不同距离处设置排入河道的排水口,保持沟渠内的水位与水量,保障沟渠的消减效果。

生态沟渠的横截面积需要保持梯形结构,以混凝土和草砖为框架,并在沟的底部与壁端布置方形孔,孔的形状可以设置成矩形或者圆形,并在孔中添加土壤,对渠壁进行设置,利用土壤对其固定,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在生态沟渠不同距离设置拦截坝。水流经过拦截坝,水流速度减缓,植物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拦截,部分泥沙下降,需要保障水位的高度,结合不同植物生长的需求而形成不同的状态。另外,需要在沟渠中放置过滤箱,吸附污水中的炉渣,植物是拦截沟渠中的关键部分,不但生态效益高,同时还可以形成生物景观。


4末端强化处理

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末端污染物质进行净化和处理,有效的减少污染物质的流入。可以按照实际的地形结构设置小型的水库和拦截坝,拦截上游的水体,减缓水流的时间,使水中的泥沙和营养盐发生沉降,在水库中可以种植植物和藻类植物,发挥多种植物的联合净化效果,也为构建以食物链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打好基础,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以自然恢复为主要手段,并适当的与人工修复技术联合,使治理过程具有多样性。


结论: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治理工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对污染物的来源加强控制十分关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要求技术人员加强污染源与污染物质的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在污染物的流转过程中,对不同的阶段进行拦截和控制,使污染物质得到系统与有效的治理,最终实现污水防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莉.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思路[J].环境与发展,2020,32(08):46-47.

[2]李小琴.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及治理思路探讨[J].南方农业,2018,12(27):181-182.

[3]王衡.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6(04):74-75.

[4]俞立. 浙江省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