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

姚明娇(第一作者)、杨宏英(通讯)、张红平(并列第一)、俞晶、邢煜、胡璇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650118

[摘要]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问题堪忧。而心理危机应对是积极响应十九大健康中国战略中打造和谐向上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在新冠疫情期间,医学生面对学习过程呈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借助“医教家”应对模式,探索高校医生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全新方向,立体化、专业化应对医学生心理危机。


[关键词]精神卫生法,医学生,心理危机,联动模式

正文

引 言

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培育积极和谐的社会心态,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重建设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尤其要注重心理危机应对和干预。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创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在新冠疫情期间,医学生面对学习过程呈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借助“医教家”应对模式,探索高校医生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全新方向,立体化、专业化应对医学生心理危机。

医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临床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当代医生的任务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训练,解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医学生正处在人格趋于完善、心理趋于成熟的人生重要阶段,其心理发展的问题多样、可塑性较强。因新冠疫情的影响,我校医学生在学期复学后均采取线上教学方式进行,在此期间,本科生在知识点掌握、期末测试方面,研究生在实验阶段、毕业答辩、就业等方面,均表现出较焦虑的心态。故针针对医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及机制,并予以适当疏导,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自我评价,增强内在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积极运用成熟应对方式,培养学生抗挫能力和心理相容能力,保证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

医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研究方法

量表:

量表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使用统一设计的、结构化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

量表二,主观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为测量心理压力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包含10个项目,通过询问上周的感受和想法得到压力值,简单易行,自然准确。

量表三,采用我国1991年从日本引进并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各项目是测伪尺度(Lie scale),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

工具: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等统计方法。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对象

本科生: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四大班及《妇产科学》授课相关专业的学生,样本量约为300-400人,有效样本量保证200人。

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学专业研究生50人。

内 容

借助“医教家”联动模式,为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工作提供专业有效的应对机制。秉承“医教结合”原则,聚焦专业支持与有效沟通,着力构建全方位、制度化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主要是针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问题开展工作;重在预防、侧重识别,提供咨询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转介;在应对过程中,加强与诊治部门的会诊合作,帮助开展专业诊治,提升识别准确率。医院主要采用以医学治疗为主的模式,注重诊断及治疗。家庭重在提供信息,积极配合;同时接受心理专业知识普及,补齐短板与薄弱环节。如此一来,明确三者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工作中的专业定位与职责,增强有机协作,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服务德全新模式,进一步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专业性与实效性。

构建真正有效的“医教家”联动体系模式,注重统筹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各方育人力量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工作中共享共治、通力协作。学生、教师、医生及家庭成员这四个角色,均是整个心理危机应对过程的“当事人”,应重视各角色所涉及群体的定位与职责,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以协助解决心理危机。只有真正构建起“医教家”三位一体联动模式,才能推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工作的体系化发展。

医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应用意义

医学本科生: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实践转化这个学习过程中,面临理论知识掌握、人文情怀掌握、医患沟通交流、实践技能基础能力操作、就业/继续学习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均是其心理危机爆发的多面节点,借助“医教家”联动模式,在降低其心理危机发生率的同时,更好地引导该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医学观。

医学研究生:从知识目标—临床转化(人文知识)这个学习过程中,面临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技能转化掌握、医学人文沟通交流、就业/择博、研究方向等多方面的问题,较本科生而言,所面临的之压力更上一台阶,在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已只身融入了临床医疗环境中,直面患者,以全科医生的身份来要求自我提升,故研究生在学习压力、家庭压力及社会压力的基础上,最需要掌握的是个人的心态(即心理健康),在此环境中,医院便予以最直接的支持,在“医教家”联动模式中发挥充分的优势,配合学校及家庭为该生以最直观的方式解决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应对是积极响应十九大健康中国战略中打造和谐向上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工作出现了新的方向,也具备了法治保障。在此背景下,如何调研实际情况,了解学生需求,借助“医教家”应对模式,探索高校医生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全新方向,立体化、专业化应对医学生心理危机。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附属医院为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可提供专业的医疗条件和便利的解决途径。据调查可知,家长和学生对高校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应对有着强烈需求,但目前“学校、家庭、医院”没有建立一套系统、高效、成熟的联动模式,便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由此供需矛盾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应对体系仍然有待提升。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结合医院力量,共同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这是“医教家“联动体系的关键,在网络的大数据时代,可期此体系完全建立,以满足高校医学生现实心理危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传志,孙艳春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卫生软科学,2010,24(3):249-251;

[2]梁宝勇.心理健康了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3]鲁威,赵敏.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对比与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32(10)

[4]Shaw R J,St John N,Lilo E A,et al.Prevention of Traumatic stress in Mothers With Preterm infa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2013:peds.2013-1331

[5]YRd D A R,McKinney K J.Inpidual,interpersonal,and institutional leve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2,60(3):18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