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设备运维管理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变电设备运维管理新模式

李月月

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 天津市 300450

摘要: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电网向具有更高智能化和互动化水平、更强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能力的能源互联网方向不断升级,电网设备安全运行风险和压力与日俱增。

关键词:变电设备;运维管理;新模式

1变电站设备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基本设备问题

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和维护的关键是确保基本设备的性能,而基本设备的完整性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变电站电力系统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主要设备用于制造,输配电。在此过程中的高压电气设备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绝缘开关,电力电缆和电动机。辅助设备主要用于监视,控制和调整主要设备,例如阀门,控制开关,继电器,信号设备和自动化设备。该基本设备的故障会影响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处理,以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变电运维安全管理及监督力度不足

在传统的电力生产方式中,许多设备在维修过程中都会发生断电处理或改变电力设备的运行,而工作需一名专业人员在设备维修后的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控制,形成明确的职责,同时通过整合操作,合理安排工作质量控制和实施安全措施,如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多角度的形式实施,一名工作人员需负责工作票的发放等多项工作,这反过来又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人负责的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使其难以发挥监管作用,从而难以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实施。

1.3智能变电站运维体制不完善

电力企业属于能源生产与服务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较大,会直接影响生产与生活。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高效管理和维护智能化设备,以此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然而,智能变电站运维体制的问题比较多,不能满足变电站运维和企业需求。

2变电设备运维管理新模式

2.1管理体系变革向纵深推进

2.1.1因地制宜,优化组织架构

在地域面积小、站点分布集中的某地区试点建设“1+1+6”(1个运维单位,组建1个集控站,配置6个运维班)变电运维管理体系,所辖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集中监控”运行模式;在覆盖范围广、设备规模大的宜昌地区试点建设“1+4+11”(1个运维单位,组建4个集控站,配置11个运维班)变电运维管理体系,先期建设当阳集控站,变电运维分公司所辖的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集中监控”运行模式,县公司管辖的35千伏变电站暂按现有模式运行。

集控站下设监控班和综合管控班。监控班负责辖区变电站主辅设备全面监视、控制;通过远方顺控提升操作速度,降低误操作风险;开展远方巡视,减轻运维巡视劳动强度。综合管控班开展设备实时状态分析研判、缺陷故障分析,深度挖掘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价值,对设备进行运行分析和状态评价,指导日常检修维护工作;开展运维班业务分析评价和专业绩效考核,促进运维业务质效提升。

2.1.2强化协同,健全规章制度

坚持同步原则,根据业务变化,同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确保工作不留空挡、运转有序高效。省公司完善集控站管理、设备监控、设备主人制等管理规范,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工作。试点单位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制定集控站建设方案及监控业务移交方案,根据监控业务变化同步修编集控站监控运行管理规定、运行规程等规章制度,明确集控站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明确远方操作、缺陷处置、五类信息(事故、异常、越限、变位、告知)处理、监控信息接入验收等业务流程,经省公司设备、人资、安监、互联网、调控等相关专业部门会审通过,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2.2赋智赋能,运维业务数字化转型

积极探索“集控站-运维班-变电站”三层信息系统架构的部署和运用,其涵盖各级信息处理、系统建设、网络建设等内容。推进集控站监控系统建设。参照“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控站顶层设计方案,采用终端延伸方式实现所辖变电站主设备监控和远方顺控功能,实现“一体监控、一键顺控”,提升设备的监控强度。

加快变电运维技术提档升级。重点推进一键顺控技术应用、在线监测大数据整合,部署高清视频和巡视机器人,联合智能巡视技术,逐步替代人工巡视。运用智能表计实现设备数据远传,利用各类传感装置多维度监测设备状态。充分发挥“大云物移智链”新技术效用,提高生产信息化程度、智能化支撑力度,为变电运维注入新活力。

着力运维班组数字化建设。以变电“五通”为标准,利用移动终端实现“一站式”变电运检业务全贯通,实现现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和运维业务线上化,落实班组作业无纸化;打破各系统间生产信息数据壁垒,在班组应用变电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加大数据分析应用力度,实现“五个替代”(一键顺控替代人工操作、智能巡视替代人工巡视、免少维护替代人工运维、智能联动替代人工巡查、表计远传替代人工抄录),减轻一线劳动强度,强化“设备主人”状态感知能力、缺陷发现能力、设备管控能力、主动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

2.3创新机制,全方位激发人才活力

全面建设“设备主人+全科医生”的变电运维队伍,以深化量化绩效考核机制为突破口,以打通打透人才培养通道为内驱力,以做细做实设备主人制为目标,打造生产业务“核心队伍”,加强高端专家人才、复合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激发一线员工内生动力活力,实现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精益管理,有力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深化量化绩效考核机制。逐层建立相应管理考核制度,支撑运维业务管理和评价。在省公司层面加强对标考核,对变电设备运行、重点项目执行、隐患排查治理、运维质量等指标进行科学量化管控。在运维单位层面对班组绩效考核、工作质量考核提供指导意见,建立设备主人考评和绩效激励机制,开展设备主人任职资格评定,根据所处岗位、个人能力、绩效结果等,实现工资收入差异化分配,全面深化设备主人意识。

打通打透人才培养通道。加强不同层级人才的培养,按照“高端专家人才引领(省公司级)、复合技术人才塑造(地市级)、实用技能人才托举(班组级)”三个层次,实施“三大工程”培育选拔优秀人才,构筑员工岗位建功平台。省公司根据年度“规定动作”及“自选动作”完成情况,对各类专家实行动态考核;地市公司统筹规划,制定青年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进项目、压担子,建立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班组着力构筑职业培训、技能竞赛、表彰奖励三个平台,打通打透人才培养通道。

做细做实设备主人制。通过挂牌公示、双向选择、综合考评,逐站逐设备明确设备主人,建立健全面向设备主人的激励机制,达到“我知、他知、设备知”效果。构建自上而下的设备主人责任体系,明确运维人员是变电设备的主人,是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落实者、运检标准的执行者和设备状态的管理者,完善人员、技术、资金、装备等各项基本保障措施,推进设备主人制有效落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逐渐加强,电力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变电设备运维管理和安全运行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此过程中,提高变电设备运维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设备运维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养护,是确保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倩.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J].低碳世界,2017(35):160-161.
[2]朱思杰.基于一体化变电运维管控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5(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