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通防安全保障信息系统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煤矿通防安全保障信息系统探究


冀新建、马鑫、贾继利

库车市永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 阿克苏地区 843000


摘要:煤矿工作危险性高,目前,我国煤矿综合防治安全管理存在业务流程不规范、信息不流通、系统集成困难、数据挖掘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基于安全、安全预警和安全控制的煤矿安全控制系统的构成保证了煤矿工作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煤矿;通防安全保障;信息系统

前言:煤矿生产受矿区地质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其安全性难以保证。因此,在煤矿生产运行中,有必要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来形成安全保障,从而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促进煤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和系统化不完善。为了构建高质量的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必要从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入手。

1、推广建立煤矿安全信息系统的意义

1.1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和支撑体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地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是确保员工遵守法律法规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不同作业流程,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大大降低了员工在现场作业中误操作带来的风险,为员工的健康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从而提高了班组的管理水平。在建立安全标准化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各种配套规章制度,如安全技术措施规划体系、危险源监控和安全隐患排查体系等。从而从系统中消除潜在事故,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

1.2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目前,煤矿企业普遍建立了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生产环境恶劣。通过实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可以更好地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实现煤矿企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运行中,通过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员工素质,逐步改善企业建设环境,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1.3事故隐患调查与管理

煤矿事故隐患是指井下作业现场、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作业现场管理的缺陷,是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分为有计划排查和分级管理两个步骤。企业必须首先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岗位的职责,确定排查的内容和频次,按计划对作业现场各系统、岗位的人员、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排查,对排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建立台账和信息档案;其次,各级领导、部门和岗位人员要严格执行分级管理的规定,对台账和信息档案中发现的隐患,认真落实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计划“五落实”的要求,要求责任人采取措施完成处理,消除隐患;制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不能立即处理的隐患,由责任单位根据处理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煤矿安全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2.1系统模型需求构建

首先选择B/S模式,这是一种基于WEB的模式。在网络技术之上,系统命令由网络浏览器执行。同时要建立一定的数据库,保证数据库中的内容不断更新。将传统C/S模式下的一个数据服务器分解成多个WEB服务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系统。其次,研究了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利用井下传感器检测气体、CO等危险气体,以及井下温度、压力等指标,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信息返回给上位机;二是人工去井下检测,通过手持设备或井下录音设备采集信息,返回数据信息中心;第三,工人下井后,每班对井下环境进行各种人员检查和人工记录。第一种方法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本文的重点。最后,——风险控制系统是现代煤矿生产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型,可以预测和控制井下作业、能源、设备和工具的风险。对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估,并根据煤矿工作的安全指标进行决策和控制。

2.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对井下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将监测到的风速、含气量、温度等通过计算机计算转换成数据,再通过信息传输装置传输到监控中心,使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有效地掌握井下情况,在紧急情况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煤矿企业采用的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设备包括CH4传感器、综合气体处理和CO传感器。在工作现场连续作业过程中,还发现工作稳定性差、安全监测参数不准确和不完整。

2.3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仪器设备检查维护、安全风险评估等。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从细节入手,全方位覆盖,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符合实际生产的安全法规和标准。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也要明确责任制。责任要落实到个人,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安全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

2.4事故调查机制的形成

在煤矿生产作业中,不同风险等级的事故需要在调查工作中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由于事故调查工作缺乏规范性。为了有效降低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有必要结合风险预控系统形成事故调查机制。在风险预控系统中,根据事故问题的安全风险等级确定防控措施,根据事故调查机制的相关内容开展故事调查工作。要形成统一的事故调查工作标准和制度,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事故问题,提高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同时,要通过事故调查机制,开展定期调查,形成完善的事故防控体系,提高煤矿生产经营的安全性

2.5数据库服务器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端是一个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煤矿工程数据的采集、存储、备份、访问和恢复。此外,服务器端还可以设置防火墙来控制其访问权限,实现安全访问。数据库检测的内容是煤矿工程的安全信息,主要包括温度、瓦斯、负压、风速等参数。实时信息数据通过监控表和矿压监控表采集,并采集到数据库服务器中。

2.6强化“双控”机制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企业应积极开展“3+4”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式,合理划分安全生产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编制分析报告,实现安全事故的有效预测和控制。针对重大安全隐患,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实名登记制度对存在该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监管。借助动态管理的每日进度汇报、每日跟踪等措施,确保影响安全隐患的风险已经消除,且数量只有经过审核验收才能消除,从而有效控制重大安全隐患。同时,针对水、气、火等重大安全隐患,煤矿企业应予以重视和应对,通过定期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结合闭环管理标准,确保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切实有效的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排查生产隐患,从而有效排除隐患。

2.7安全风险清单库

该模块对已识别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并可对一般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对于重大安全隐患,必须明确控制措施的具体工作计划(附件可编辑或上传)、人员构成、资金情况、技术类型(设计、替代、转移、隔离)、区域最大人数等内容。在风险分类管理子系统中,嵌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常用方法有很多,如LEC评估法、风险矩阵法等,便于煤矿用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建立煤矿企业综合防范与安全信息系统是提高煤矿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煤矿综合防治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构建了统一规范的综合防治安全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信息系统,实现了煤矿工作的标准化、信息化和可视化。

参考文献

  1. 王积军,李军,王京斌.煤矿通防事故隐患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0,(5).

  2. 芦志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究[J].石化技术,2019,26(03):271.

  3. 胡业宝,王涛,韩学海.煤矿通防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的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