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区规划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3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区规划策略探讨

鲁辉

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 200233

摘要: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文化资源高度融合的区域,随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面临转型发展需求,旅游服务区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由旅游观光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型的重要依托。本文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研究入手,分析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征,阐述了旅游服务区特征,总结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区存在各类建设用地紧缺、旅游配套设施缺乏、景区与居民社区发展不同步以及业态单一四大问题。据此,笔者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应从范围调整、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业态、用地政策等方面进行突破,将旅游服务区打造为旅游度假区。

关键词: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区;规划策略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2020年底,我国共分9批确定了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国土面积的2/3为山区和丘陵,山岳景观丰富,在所有风景名胜区中,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在数量上居于首位。如庐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等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为人们所熟知。

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国家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

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旅游空间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大型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一直是游客游览的热门区域。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如何从观光游走向休闲度假游,由风景名胜地升级发展为旅游目的地,是当前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旅游服务区位于核心景区外,集餐饮、住宿、管理、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实现山岳型风景名胜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1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征

我国风景名胜区按照资源类型,主要分为山岳型、历史胜地型、江河型、湖泊型、城市风景型等14类,经初步统计,以山岳地貌为基底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114个,占总量的46.72%,可以说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最主要的一类风景名胜区,呈现以下四大特征:

(1)文化底蕴深厚。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集自然风光与文化价值于一体,大众熟知的中华五岳、道教名山、佛教名山等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形象;

(2)地形地貌多样。山岳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分布在阶梯分隔带上,山体起伏较大,形成了各类地貌景观,如黄山的风化峰林景观,张家界的峡谷地貌景观、丹霞山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我国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山地景观等;

(3)景观季节性强。山岳类风景名胜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植被覆盖率较高,景观资源变化呈现较强的季节性,如春季适合踏青,夏季适合避暑,秋季观赏各色植物,冬季开展各类冰雪活动;

(4)观光游览为主。风景名胜区以资源保护为主,建设活动受到严格管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资源更具独特性与脆弱性,因此在游览方式上以观光游览为主。

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区特征及存在问题

2.1旅游服务区特征

(1)空间布局分散。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很难有成片规模建设用地,同时,风景名胜区范围较为广阔,核心游览区一般位于山上,旅游服务区位于山下、山中,通常分设多个旅游接待区,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如三清山东部有金沙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南部有外双溪和枫林旅游服务点、北部有汾水旅游服务点(如图1所示)。

60f4e4dd63754_html_8d76615c5f46cf57.png

图1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图

(2)功能复合。由于核心景区以观光游览功能为主,景区管理和服务功能转移到山下旅游服务区,风景名胜区建设用地紧张,土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旅游服务区功能则较为复合,用地较为集约。

(3)以现状居民社区为依托。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范围较为广阔,为了做到“应保尽保”,许多风景名胜区划定范围时将山上、山中的居民社区划入。现状居民点有一定建设基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为减少投资建设成本,同时利用风景区的发展反哺周边居民,旅游服务区通常依托原有居民社区进行集中开发建设。

2.2旅游服务区现状问题

随着全旅旅游的迅速发展,风景名胜区游客量亦迎来井喷式增长,旅游服务区也迎来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近年来旅游服务区建设情况,笔者总结出其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各类建设用地紧缺

设立风景名胜区的目的是保护资源,但也将一些非核心保护资源所在区域也纳入控制建设范围,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可用于建设用地紧张,随着居民生活服务和游客旅游服务需求的增长,旅游服务区各类建设用地缺乏。

(2)旅游配套设施缺乏

现有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许多都源于古代名山大川,开发时间较早,游客较少,大都仅仅设置简单的住宿餐饮服务功能。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外来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许多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明显不足,如景区旅游厕所数量不足、厕位偏少;景区停车位不足,缺少交通引导标识等,同时,旅游服务设施类型单一,缺乏接待、购物、娱乐、医疗救护等设施。

(3)景区发展与居民社区发展不同步

按照风景名胜区相关法规要求,景区内不得开展各类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对景区资源有负面影响的如开山造田、开荒砍树、采矿等产业被取消。为保护资源,对内部居民社区也采取了疏解或相关控制措施。风景名胜区内生态环境好、旅游发展程度高,但一些周边社区存在人居环境较差、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风景名胜区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未与当地居民共享,也未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从而引发景区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4)旅游业态单一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览时长短,多数为当日往返,只有门票和简单的餐饮消费,导致山下的旅游服务区配套大多数为居民开设的农家乐、餐馆以及宾馆等,设施类型单一且服务差,缺少主题乐园、森林探险、文博场馆、实景演艺等休闲业态,难以产生二次消费,无法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

3 山岳型风景名胜旅游服务区规划策略

针对旅游服务区各类建设用地紧缺、旅游服务设施缺乏、景区与居民社区发展不同步及业态单一等问题,为推进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转型发展,建议从范围调整、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业态、用地政策等方面进行突破。

3.1优化调整风景区范围

过去许多风景名胜区划定范围时强调集中连片、不留空白,许多建制镇、居民社区被划入了风景区边界范围,风景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矛盾突出,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国家政策,建议优化调整风景名胜区边界,将核心资源划入风景名胜区边界,将一些不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如旅游服务区、山下建制镇、居民社区等划出风景名胜区范围,进行分级有效管控,该保护的保护,该发展的发展。

以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仅将山上核心资源区域划入景区,同时划定外围保护地,较好地保护了核心资源,没有对周边城镇发展造成过多限制(如图2所示)。

60f4e4dd63754_html_89d94f72841903a0.png

图2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图

3.2 将旅游服务区打造为旅游度假区

建立“山上观光游览、山下旅游度假”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将旅游服务区建设为山下旅游度假区,结合山上核心景区资源,整体打造旅游目的地(如图3所示)。

如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依托山上核心景区,半山建设近千家“洋家乐”特色民宿产品,在山下配套户外运动、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打造山下旅游度假区,实现了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如图4所示)。

60f4e4dd63754_html_44235ddbb06a44a2.png60f4e4dd63754_html_5de7cd7ecceed89a.png

图3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4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3.3集中成片发展主题度假区

旅游服务区空间布局较为分散,通常每个片区都有独特资源为依托,应深入挖掘各片区特色,放大资源优势,相对集中发展,形成不同主题度假片区或特色度假小镇,营造多元休闲度假体验。

如三清山金沙旅游度假区依托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建设畲隐养心、生态颐养、乐活养生、茶韵养神四个主题度假区,形成了以欢墅名人度假村、三清山开元度假村、银湖湾生态村、三清山田园牧歌度假村等特色度假村,丰富了游客休闲度假体验。

3.4完善旅游功能业态和生活功能业态

针对现有旅游服务区业态、产品单一,难以留客过夜等问题,应该依托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资源,在边界调整基础上,强化旅游功能,增加生活功能,形成“山上观光旅游,山下度假休闲”的格局。旅游功能的打造要突出风景区主题,引入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康体疗养、演艺节庆、夜间休闲等产品,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各类需求。考虑到旅游度假区是游客在异地的短暂生活居住地,应围绕游客旅居生活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具有便捷的交通体系和信息服务,配套度假公寓、超市、医院、银行等生活性服务设施,让游客真正留下来(如图5所示)。

60f4e4dd63754_html_888346ba4ff8dbd2.png

3.5争取点状供地政策

近两年来,针对农村地区旅游项目占地面积大,实际使用建筑面积小的情况,多地出台了“点状供地”政策。点状供地将项目用地区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根据建设量提供用地指标,剩余部分可通过出租、划拨、托管等方式,让业主根据需求自由选择使用方式。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整体面积大,但建设用地面积少,点状供地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景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需求,按照“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的原则进行点状报批,节省用地指标。

如莫干山风景名胜区裸心堡项目采取“点状供地”模式,建成后仅增加12亩建设用地,大部分建筑是租赁当地农房进行改造而来,项目内占比较大的山林都是从村民手中流转,保持原有功能与风貌,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用地指标。

3.6 推动风景名胜区与居民社区融合发展

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居民社区发展不同步问题,可针对居民社区特点的情况采取不同策略。对于资源基础好、特色足的居民社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引导其产业由农牧业逐步向农旅转型,采用集体经营方式,发展特色景点、民宿、旅游纪念品售卖等休闲旅游产业,实现景区与社区互利共生发展;对于资源一般、特色不足的居民社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可对居民社区进行有序外迁,提供就业岗位,引导其开展景区导游、景区管理、传统手工艺展示、餐饮服务等业态,同时应开展就业培训,增加居民就业机会。

4 结语

旅游服务区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由旅游观光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型的重要依托,本文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研究入手,分析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区特征,总结出旅游服务区存在各类建设用地紧缺、旅游配套设施缺乏、景区与居民社区发展不同步以及业态单一四大问题,随后,笔者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应将非核心资源区域调出风景名胜区范围,在空间布局上应相对集中成片,完善旅游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争取点状供地政策,引导旅游服务区内居民社区有序发展,将旅游服务区打造为旅游度假区。


参考文献:

[1]吴佳雨.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研究,2014,33(09):1747-1757.

[2]杨博超. 山岳类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区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金英,周雄,疏良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整合归并与边界调整研究[J]. 规划师,2019,35(22):50-55.

[4]张梦俐. 重庆"点状用地"模式探究[J]. 城乡建设, 2018, No.538(07):59-60.


作者简介:鲁辉(1991-10),男,汉,出生地:湖北省,职位:规划助理,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