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对策探析

秦子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 32703 部队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推进,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列装部队,由使命任务拓展、演习作战需求带来的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武器装备作战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问题对部队实现“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对策

1.新型武器装备特点

1.1新技术集成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军事领域带来了突破性变革,特别是军事武器装备,由传统的分立元件、单功能向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快速转变。新型武器装备部组件以芯片化、模块化的“黑匣子”代替早期孤立的、可见的电子元器件,节约了空间的同时大大增强了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与硬件性能的大幅度提升相比,新型武器装备更加注重软件系统的开发运用,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设置直观、简单的操作使用界面,人机交互性能得到进步提升。由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在新装备研发设计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使武器装备实现“好保障”要求,新型武器装备在设计之初就大量融入了基于状态的维修、装备健康状态管理等先进理念,同时采用机内自检技术(BIT),为新型武器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1.2跨专业融合

现代战场以多兵种参战、快节奏打击为主要作战特点,对武器装备的种类、数量、性能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要求,新型武器装备打破了原有的单火力平台模式,集雷达、指控、发射、通信、机械等多专业于一体,各个专业系统结构上相互独立,作战时相互配合,技术状态相互影响。另外,新型武器装备往往由多个研究院所、工厂协同研发生产,有的装备甚至是与国外企业合作,充分调动了各个机构科研生产能力,以实现武器装备分系统的最佳战技术性能,形成能打胜仗的综合实力。

1.3高强度作战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日益恶化,不可控因素逐渐增多,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加之近年来,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新型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频率和强度较传统装备有了大幅提升。新型武器装备作为现代战场的主力装备,在部队演习、训练中通常较早投入任务使用,且需要连续作战。有的部队因担负任务特殊,经常需要战备等级转换,导致装备频繁开关机.同时,新型武器装备因其在战场高效的作战效果往往成为敌方首要打击的重点目标,造成了新型武器装备战损率相对较高,备件器材的消耗、损失数量大、种类多。现代战争作战节奏加快,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要求武器装备能够快速恢复作战能力,对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2影响新型武器装备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主要问题

2.1配套建设与部队维修保障能力建设不匹配

2.1.1设施设备不配套

由于技术水平、生产工艺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原因限制,新型武器装备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与装备研制的同步性还有一定差距,导致装备列装后维修保障设施还没有建设、设备还没有配齐,保障系统与主战装备的协调性、匹配性和兼容性欠缺。

2.1.2保障训练难组织

由于新型武器装备与传统装备在维修保障模式、理念以及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部队在维修保障训练上缺少相应的新思想、新方法,加之新装备列装时间普遍较短,部队往往缺少装备保障配套训练设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备保障水平的提高。

2.1.3技术资料难应用

新型武器装备集中体现出其高技术集成、模块化设计、软件程序应用等技术复杂性特点。吃透技术资料需要熟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而部队保障人员往往学历水平较低,对于个别即使借助BIT系统仍不能确定故障位置的问题,想要通过查阅技术资料排除故障难度较大。

2.2专业技术人员与维修保障要求不匹配

2.2.1人员素质低

部队维修保障人员普遍学历层次不高,知识面较窄,维修技能单一,习惯于凭经验解决装备保障问题。新型武器装备列装后,对于装备操作使用性能、维修保障知识的理解接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影响了维修保障能力的快速形成。

2.2.2岗位编制少

在新型武器装备中广泛应用PHM技术、BIT系统等智能化软件系统,使得保障人员数量需求降低,但实际部队保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型武器装备保障要求,完成任务时往往捉襟见肘。

2.2.3人才培养难

新型武器装备研发往往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但由于保密要求等限制,无法快速有效接触国际国内先进思想、技术和方法,对于培养适应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增加了壁垒障碍。此外,新型装备列装速度快,但对于复杂装备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暴露出维修保障人才培养的突出矛盾。

2.3维修保障质量效益较低

2.3.1保障能力弱

部队现有维修保障能力科技含量不高,保障手段单一,维修人员经常依靠一台示波器、一台万用表处理全部故障,不会用复杂的检测设备,导致更复杂的故障不能处理,难以形成高新技术装备按级修理能力。

2.3.2维修周期长

新型武器装备在列装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大多需要厂家提供“保姆式”保障。装备出现复杂问题时,需要协调研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从发现故障上报、审批、协调等程序到专家来队、检查排除,程序繁琐。若是需返厂修理,甚至需要数月,严重影响了部队装备的完好率。

2.3.3器材储供方式不科学

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所需器材与老旧装备器材有较大区别。装备列装后,器材供应一般不能及时同步到位,且与地方器材通用性较差。维修器材的短缺,影响了维修保障能力的提升。

3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维修保障理念

探索研究适应新型装备人才培养途径,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健全人才培养奖励激励机制,确保专业技术人才用得好、留得住,为新装备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1]。要以保障人才能力需求为牵引,从院校人才培养着手,根据新型武器装备多专业融合特点,针对装备总体技术、作战使用、综合环境影响等加强“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综合院校、部队、训练基地和厂家各方特点,明确各自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重点,规划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路径,综合完善装备人才供应模式。

3.2创新维修保障方法

新型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在研制过程中同步配套设计生产了IETM,融入了PHM技术和BIT系统,不断提高维修保障的系统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为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建立健全相应的维修保障资源管理模式,发挥现有信息系统作用,在新型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地方保障力量、各级装备维修保障机构之间建立新型武器装备状态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备件器材储备信息、技术资料信息、维修保障记录等维修保障关键信息库,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3加强维修保障配套建设

结合维修实践,以科学、系统、实用为标准,逐装、逐册、逐项、研究论证和修改完善现有技术资料。立足现有条件,采取请领补充、加工购置、革新研制等方式完善配套工装设备。根据部队担负的维修保障任务,科学规划,补齐维修设备品种数量,采购配发维修模拟训练设备,完善和改造现有保障设施,使其在规模、结构以及功能上满足新装备维修保障的需要。完善备件器材储供模式,依托现有备件器材目录,规范备件器材补充标准,定期更新维修器材目录信息,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为准确规划维修器材筹措供应数据提供支撑。

结束语

大量高新技术集成、自动化程度高的武器装备迅速列装部队,维修保障作为制约装备效能发挥的重要环节,随着战场环境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的特点规律,加快新型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是当前部队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紧迫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建新,边亚琴.新型武器装备维修质量综合评估模型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9(05):48-50.

[2]刘玉清,周昭明,秦晓君.军事代表参与装备维修保障的观念及对策[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0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