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涕与诺贝尔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7-01-11
/ 1
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农林害虫旧趋严重,斑疹、伤寒霍乱、疟疾、鼠疫、黑死病、登格热等传播蔓延、扩散,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缪勒经过4年多的苦苦探索,终于发现一种名叫“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即滴滴涕,英文名为DDT)的化合物对昆虫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而对大多数生物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