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拉纶成膜技术在文物保护中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3

派拉纶成膜技术在文物保护中运用分析

李耀华

河南博物院 450002 摘要: 文物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文明发展前进的见证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文化价值,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不会在保存过程中受到损坏与损失,技术人员可以应用 派拉纶成膜技术对各类文物进行妥善性保护。本文简述了派拉纶成膜技术的特征与原理,并总结了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法对于纸质文物、纺织品文物、铁质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优势与现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派拉纶成膜技术;文物保护;运用分析


前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新型技术与新型设备,也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新方向,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法的应用解决了很多文物保护方面的难题,使大量濒临损坏或保管不善的文物得到了保全,使其能够摆脱不利因素影响,延长了文物的整体寿命,同时也体现出了派拉纶成膜技术广泛的应用覆盖面,值得技术人员加以深化研究。

1 派拉纶成膜技术简述

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文物保护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派拉纶是对于许多种苯二甲基聚合物的总称,材料外观透明无色,是美国联合炭化物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研发出的新型敷型涂层材料,涂层厚度可以保持在1到100微米之间,十分精细。在被研发后的最初阶段,这种材料应用于宇航电子设备与电路保护方面,后期开始用于电子线路板涂覆保护,经过保护后的材料具有耐酸碱、不受潮、故障率小等优势特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法开始用于纸质文物、重要书籍档案以及其他类别文物的保护处理,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派拉纶成膜技术的主要原理为,对二甲基苯自由基进行环聚处理,并将其解裂为气态,随后放入真空沉积箱,这种物质遇冷沉积后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可以渗透入孔状结构,穿透裂隙并形成聚合高分子,在覆盖在需要保护的物体表面与裂缝之上后,可以自动聚合成为派拉纶膜,从而起到对文物的保护作用。

2 派拉纶成膜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途径

2.1纸质文物保护

由于受到制作材质的制约,纸质文物非常容易损坏,难以保存。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很多纸质文物由于没有的到良好的技术保护,出现了虫蛀并且发霉的问题,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纸的材质渐渐老化,变得脆化,只需要很小的外力,就会导致纸质文物出现粉碎现象。为了长期保存这些珍贵的纸质文物,文物保护工作者曾经使用过传统托裱加固法、高分子溶液加固法、丝网加固法、聚醋酸乙烯薄膜加固法等方式,上述技术对部分问题产生了较为良好的解决效果,但仍然存在着实用性较差、成本与人工成本较高等缺点,并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纸质文物保护。但在现阶段的文物保护领域,这一难题已经被成功克服,南京图书馆与南京博物院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通力合作,对派拉纶技术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不仅解决了派拉纶在进行单页纸张的保护问题,同时将派拉纶成膜技术成功应用在了单张纸页文物与书籍文物的加固保护,实现了文物保护领域的又一项进步。

纸质文物原本的特性是比较脆弱,但在经过了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法的加固处理后,再与未加固的同性质纸张相对比,能够发现加固纸张的强度与韧性均提升了数倍,有着非常明显的保护效果,并且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的纸张韧性与耐折能力与派拉纶涂层厚度有很大关系,经过反复试验,涂层越薄的纸张的韧性越高,再继续变薄的情况下,韧性下降的速度越慢,通过技术控制,可以实现对于派拉纶成膜技术的薄厚程度控制。

在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的纸质文物,对于时间流逝导致的老化也有非常明显的抗性。同时,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法加固的纸质文物,无论是书籍类或是书画类,都有较为优秀的耐酸耐腐蚀性能。例如:准备70%浓度的硫酸溶液,将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的纸张与正常纸张同时侵入到硫酸溶液中,经过24小时的放置观察,可以发现,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的纸张在70%浓度的硫酸溶液中浸泡之后并未发生炭化发黑的情况,在取出后依旧保有一定程度的强度与韧性,而普通纸张已经彻底损坏。这个实验表明了派拉纶成膜技术对纸质文物的加固能够附加极强的抗腐蚀能力,将强酸与纸张本体进行了完美阻隔,保护了文物的安全。此外,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过的纸质文物还能够拥有很强的防水性,相关技术人员经过试验证明,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的书籍在泡在水中两年时间后,依旧没有出现潮湿、腐烂与纸浆化的现象,并且本身状态几乎没有变化,并不会影响字迹阅读,从而保障了在潮湿环境下或是湿润气候中进行保存的纸质文物安全。

2.2纺织品文物保护

派拉纶成膜技术不仅能够应用于纸质文物的保护方面,还能够作用在纺织品文物上面。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丝仿品更是受到全世界的欢迎,经过历史的洗礼后,流传至今的纺织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研究价值,但由于受到材质的限制,出土或者流传下来的纺织类文物很难得到良好的保存,在进行展出或是转运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损伤。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保护处理方法,在不损害文物的前提下,实现更高质量的保护处理。通过研究发现,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后的纺织品同样能够具备较强的耐腐蚀性,并且具有优秀的耐水与耐老化能力。在1995年,我国上海博物馆经曾经进行过派拉纶膜加固工作,通过这项技术成功的对一件鱼皮衣文物进行了保护处理,时至今日保护效果依然显著

[1]

2.3铁质文物保护

派拉纶成膜技术是现阶段对于文物保护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能够在各个方面对脆弱的文物进行相应保护,提升其强度与各项不利因素的抵抗性。同时,经过研究可以发展,派拉纶成膜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铁制器皿与文物的保护上。实施过程中,通过是中法、电化学极化曲线与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研究了pH值为5的H2SO4溶液中派拉纶镀膜对铁质文物模拟试样的保护作用,经过研究可以得出结果,派拉纶成膜技术可以通过抑制阴极的氧还原反应过程,进而对铁质文物起到保护作用[2]

2.4动植物化石标本保护

通过对于派拉纶成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利用,研究人员发现派拉纶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缝隙渗透,这种物质十分适合保护结构已经发生崩坏,出现脆化、粉末化的物体保护,由渗入的派拉纶行程的特殊网络能够将脆化粉化的物质结构进行极大程度的粘连,并在物体表层形成一个派拉纶膜,隔绝外界的一切水分。空气以及其他影响物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古代纸质文物、纺织品与金属文物的保护,还能很好的利用与动植物化石标本的保护工作,对化石与骨骼标本等较为脆弱的物质进行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能够使化石强度大大提高。此外,对标本使用派拉纶成膜技术,能够帮助标本保持色彩长期不褪,不产生结构损失,维持标本形象的栩栩如生,体现出了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3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用派拉纶成膜技术的优势

3.1增强了文物物理强度

通过对派拉纶成膜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的文物进行物理性质测试的结果表明,经过了派拉纶成膜技术的保护性加固,文物的物理特性的到了非常大的加强,并且拉力与纸质文物的耐折力均有着显著增长。在常温状态下,经过派拉纶成膜技术加固的纸可以增加49%的拉力,并且增加84倍的耐折力,即使遭到意外的暴力事故,经过加固的纸质文物依旧不会立刻损毁,这说明了派拉纶成膜技术有着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

3.2提升了文物恶劣环境的耐受度

高温、低温、潮湿、酸度超标等环境都会对文物的储存与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一旦文物存储空间四周环境出现了不利影响因素,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下,会对文物造成几乎不可逆的不良影响。然而,经过了派拉纶成膜技术保护的文物,能够将文物内部缝隙与外部表层进行严密封锁,将文物本体与外部进行隔绝,防止不良因素对文物本体造成影响,从而实现了对文物长期高效的保护。

3.3提升了文物的耐水性

无论是纸质文物还是纺织品文物,都需要在保护的过程中增加其耐水性能,派拉纶成膜技术可以保证纸质文物不在透水。在经过派拉纶薄膜覆盖后的纸张上滴水,水只会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发生渗透,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可以发现,纸张完全没有受到水滴的影响,这体现出了派拉纶成膜技术为文物带来的耐水性特征。

3.4可以进行破损文物抢修

派拉纶成膜技术形成的薄膜能够很好地与破损纸质文物的纸浆相互交融结合,从而有效的实现破损纸质文物抢救,停止文物的进一步破损,并使填补上的纸浆不再脱落。这种抢救方式效果十分明显,比传统的丝网加固与纸浆补洞手法要有效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纸浆修补纸质文物的困难与不足。

4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用派拉纶成膜技术遇到的问题

4.1派拉纶成膜技术原料生产难度大

由于我国派拉纶成膜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不是十分广泛,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人员进行解决。首先,派拉纶成膜技术所需要的原材料环二聚体的生产难度十分的大,并且有着易焦化、产率低以及危险性大的缺点,并且合成副产物较多,难以进行有规模的高效合成生产,这也制约了派拉纶成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应组建专项研究小组,向环二聚体的合成模式与管理途径进行综合性分析,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合成生产道路。

4.2缺乏派拉纶成膜技术设备

由于派拉纶成膜技术由西方率先研发出来,相关科技技术在国外较为先进。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文物保护以及修复工作中,较为缺少派拉纶成膜技术的相关设备设施,对保护工作形成了制约。但进口国外派拉纶设备将会对文物保护机构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使相关保护经费不足。因此设计与研究人员应积极进行设备研究,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经验,通力合作,实现更为先进更为现代化的派拉纶成膜设备设计制造,为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4.3派拉纶成膜技术成本较高

由于原材料合成困难,成品率较低,并且生产危险性较高,导致了派拉纶成膜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本较高,这并不利于该项高效技术的广泛传播使用。只有有效的降低了使用成本,才能更好地推广派拉纶成膜技术,实现各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实施。为了降低派拉纶成膜技术成本,应做到开源节流,开加大力度研发新的环二聚体合成路径的同时,提升现有派拉纶的使用管理,在保证保护加固能力的同时,节约使用,将节省下来的材料进行更多文物的修复保护,从而实现古代文化文明的稳定传承保护。

结论:综上所述,派拉纶成膜技术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纸质文物与重要档案保护、纺织品保护以及铁制文物保护等方面均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加历史文物的物理强度,降低了出现文物保存受损问题的概率,并在文物抢修方面能够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派拉纶成膜技术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应加强研究力度,促进派拉纶成膜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征.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唱片的派拉纶技术保护应用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9):80-81.

  2. 龚钰轩,郑熊昊,周光昭,龚德才.初探文物保护领域的科学问题[J].2021(03):45-50.



姓名:李耀华(1983.10-)性别:男 籍贯:河南鄢陵人 学历:本科

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古画修复与鉴定专业,现有职称:文博馆员

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技术及相关艺术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