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4
/ 2

浅谈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

史长存

北京建工远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32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也沉积了大量拥有科学、历史、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文物。本文通过浅谈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针对文物赋存的三种不同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及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同时给出针对不同赋存环境条件下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问题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赋存环境;预防性保护

随着国内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国家及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历程,同样也见证了整个历史进步。

一、文物赋存环境的分类及其环境影响

(一)全曝露自然环境赋存的文物及其环境影响

全曝露指文物在自然环境中完全被曝露出来,比如曝露在大气环境中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或遗址、水下埋藏的文物或遗址、地下埋藏文物或遗址等,它们都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

  1. 远离城市环境影响的文物

在南方气候湿润区域,由于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使得文物处在干湿交替形态中,极易滋生真菌、霉菌或低等植物,对文物产生极大的腐蚀变质影响。另外,地表风沙或者梅雨等也会对遗址文物产生损害和其出现劣变。

  1. 接近或者处于城市大气环境的文物

由于城市大气环境中含有的烟垢和其他固体微粒,并形成了降尘。其中,烟垢中含有的柏油质和碳等成分很容易粘附在文物表层,不容易被清除。而固体微粒一般是棱角形状,极易磨蚀破坏文物表面或易沉积到文物裂缝中,而滋生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对文物有腐蚀皲裂等影响。同时,大气污染中含有腐蚀型气体和氧化气体等,其中,酸性气体腐蚀性特别强,使玻璃材质文物、纤维材质文物和石质文物等被损坏。而空气中含有的氨气、氯化氢、氯气和潮湿气体结合生成碱性或酸性物质,对金属质文物形成巨大腐蚀作用。而作为光氧化剂的臭气,对绝大多数材质的文物都有侵蚀影响,易造成艺术品褪色等问题。

  1. 水下环境埋藏的文物

此类文物主要指海洋沉船及其承载的相关文物,在水环境下会因海水运动、温度、海洋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海水运动过程中,海流较频繁的水域,可加速水下埋藏文物的腐蚀速度;高温度下易加速下沉船及承载文物的腐蚀速度;海水中富含电解质,对铁质文木质船体、陶瓷器釉面及其他有机质文物都会形成腐蚀和侵蚀。部分活体海洋生物在文物上产生分泌物,对文物结构形成破坏,使文物残缺破损。

(4)地下埋藏的文物

由于农业和人们活动造成的区域性、全球性污染,且污染物浸入土壤中改变土壤性质,酸雨渗入土地下改变土壤酸碱度,而酸碱度对土壤的性质产生影响,进而使地下埋藏的骨器、铁器、青铜器等被损坏。同时造成地下水质被污染后,随污水排放渗入地下,当地下水位升高时会加大对文物的侵饨,水位降低造成地表塌陷,进而又加速文物的受破坏速率。

(二)半曝露自然环境赋存的文物及环境影响

半曝露指博物馆展示的文物或遗址和已发据过的洞窟文物和遗址,虽然它们基本避免了雨淋、风吹日晒的侵害,但洞窟或遗址博物馆极易受到局部空间环境影响,比如局部富集的盐分、温度、湿度、光照和地理因素等。其中,局部空间环境温度对文物存在明显影响,由于昼夜湿度和温度差的交替循环产生热胀冷缩,引起文物表面剥起、内部裂开、质地酥松;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纸张易老化、金属易腐蚀、纤维素类文物易分解等;局部湿度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文物向空气中移动,盐分随水分向文物表面迁移,从而侵蚀文物;大气污染物和光照的复合作用也会对文物造成极大损害。

(三)人工营造环境保存的文物及其环境影响

这种是指通过把陈列式博物馆中库房的文物、收藏的文物及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等放置在相对稳定的人工环境中,与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隔绝。通过湿度和温度调控,对有害颗粒及气体进行过滤以及对光照进行控制,把所有条件控制到最适宜文物储存的范围内,使得文物更好的被保存。但由于人工营造环境调控系统运营成本过高,所以仅对较珍贵的文物给予防控。人工营造环境保存的文物病害主要包括在文物移动过程中,因赋存环境变化造成的病害及无法掌控的自然灾害,比如,洪水、地震、火山喷发等或者人为损害。自然灾害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的大面积倾倒、损毁或消失,如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文物的影响[1]。人为损害的影响指博物馆的文物在展厅存放环境中频繁转换,部分博物馆对新转移过来的文物不能很好的把控温度、湿度对其产生的影响情况,使得展柜内的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不同赋存环境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全曝露自然环境赋存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其一,对有可能会存在文物地带进行调研走访,分析文物可能被埋的位置、方向及其完整程度等,提前做好预防性方案的制定工作。

其二,对预防性保护监测做好准备,通过各项监测系统的建立,实施动态监测,断定文物的标准环境实际状况及环境改善得到的进展情况,积累监测相关数据,以此断定遗迹的保护方案和控制情况。

其三,通过实地调研和探讨,依据监测情况提供任务和条件,对单体或整体遗址文物给予预防性保护。

(二)半曝露自然环境赋存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定期监测好博物馆建筑之外的大环境,使用传感器对不同环境因素的相关参数进行采集,并且把相关参数无线传输到监测环境中,对其温度、湿度进行有效管理、分析,使文物的赋存环境能够更加精准地、及时地得到监控管理。通过中央空调系统控制遗址博物馆温、湿度,考虑到外界大气环境和展厅参观人流量同样会影响中央空调监测精准度,使得结果很难被控制。所以,可以通过对参观游客数量进行控制,降低游客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热量对湿度产生的影响,或者在不影响游客参观的情况下建立空气幕,把游客和文物环境有效分隔开。对文物光环境也需要合理把控,尽可能的降低光照时长,对光敏感度较高的文物给予积极保护,尽量采用冷光灯或光纤灯,减少光辐射对文物的影响[2]

(三)人工营造环境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将微环境把控好,维持库房和展柜的密封度良好,对于部分特殊展柜可以使用抗腐蚀、抗氧化的自封带对其密封,贵重文物需要配备恒温系统、调湿剂、加湿器或者抽湿机,对湿度进行适当控制。展柜、库房和储藏柜等需要选用安全环保类的材料,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有害气入侵。在库房和展柜的空调通风口处安装相应的过滤净化介质,对有害气体过滤掉。对光照度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还要把控好出展时间。

另外,对于灾害频发地带可优先考虑文物是否有可迁移保护的可能,如若不可行需要对建筑物做好基础抗灾的防护,同时对特定场所及楼层提升抗灾性能,并对藏品架、展台和展柜里的珍贵文物或易碎文物做好结构抗灾防控[3]

结束语:

赋存环境对文物有着重要影响,为完成文物和文物赋存环境更好的融合,需要对文物赋存环境和环境主要影响要素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或文物赋存环境与保存近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不同种类的文物赋存环境组建相应的数据库,分析总结出赋存环境要素对文物本身保存情况的相关规律,订制文物保护计划准则和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使国家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科技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燕玲.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博物馆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32(2):87-94.

[2]徐进,祝碧莲.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金华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一期项目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S2):189-194.

[3]于沁.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与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