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浅淡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刘云龙

黑龙江省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邮编: 164031

摘要:森林是森林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森林保护,有助于改善森林环境,促使林业资源得到充分保护,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十分注重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目前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当前的自然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当前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认知虽然有所加强,但依旧有一些群众的思想观念陈旧,乱砍乱伐时常发生,生态环境发展失衡,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工程修复和管理过程中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专业化的林业技术队伍,这些都是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修复;林业产业;林业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大力开发森林资源,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失衡,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促进社会和谐持久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1林业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1.1生态效益

将受损的林业生态重新修复,能够带来诸多的生态效益,这与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一致。例如,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的功能。林业生态修复可以使原本裸露的地表、山坡,重新被植被覆盖。在夏季多雨时节,防止出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另外,森林还具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以及调节空气湿度的功能,林业生态修复对阻挡沙尘,减少雾霾天气,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以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也能够发挥比较明显的作用。

1.2经济效益

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所带来的效益不仅仅停留在生态效益方面,林业的发展以及林副产品的生产,和林业带来的林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都是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经济效益。现阶段,依托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林木利用方式逐渐从原来直接砍伐、销售,向更高级别的开发利用转变。

1.3社会效益

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推动新型林业产业的建设,新型林业产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帮助林业生态资源再生,实现林业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另外,随着林业生态保护体系逐渐完善,今后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破坏行为将会逐渐减少,届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修复和维护,从而彰显社会效益。

2提高林业生态修复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2.1林业生态修复要坚持质与量并重

在修复受损林业生态时,比较常见的措施是分析受损原因、统计受损范围,然后制定恢复计划,并重新栽种新的树木,重新恢复林区植被。为了保证栽种的树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在追求栽种数量的同时,也要兼顾质量。一方面,应当从提高林业生态稳定性出发,尽量挑选多种类型的树木,其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进而提高了林业生态系统对病害、虫害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尽量选择安徽省本地树种。这些乡土树种环境适应性更强,成活率更高。在林业生态修复项目整合完毕后,以生态环境只能改善、不能恶化为标准,细化各职能部门在林业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任务分工。重点做好林业生态恢复后的维护工作,例如后期栽种后的树木没有成活的,应及时安排补种。只有做到质与量并重,才能让林业生态恢复质量得到提升。

2.2依托产业结构升级挖掘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加速林业产业结构转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才能让基层林业单位有更多可支配的资金,重新投入到林业生态恢复、林业资源开发等工作中,最终实现了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借鉴国内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考虑本地林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例如,依托区域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整合区域林业信息化工作内容,探索林业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相关规范,持续推进林业生态修复监测的网络化、信息化,形成智能化林业生态修复管理平台。林业技术人员借助该平台,随时掌握林区内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而为制定生态恢复计划、开发森林资源、防控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2.3构建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的指导体系

实践证明,以往林业资源管理中先开发、后恢复的粗放式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后期将会投入所得收益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资金,才能将林业生态恢复至原貌。因此,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林业生态修复,要在做好保护与恢复的前提下,有计划性、科学性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生态恢复的科技含量。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全国土地数据库,对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修复林业生态系统的区位差异进行动态监测,为林业生态修复方案决策有效制定、林业生态修复标准合理设置提供依据。在生态恢复模式上,也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对于遭受生态破坏的林区,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为林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使植被逐渐恢复。如果受损较为严重,自然恢复难度较大,再采取人工移栽树木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2.4完善林业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尽量减少林业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管理制度,对林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一方面,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考虑,制定林业资源保护制度,比如林业抚育管理制度,定期对林业资源进行抚育管理,提高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林业种植、后期抚育管理,都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比如对于发展林业产业的地区,林业病虫害对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有影响,有的群众为了控制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反而弄巧成拙。林业病虫害防治要坚持绿色无公害,尽量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例如以虫治虫和以鸟捕虫等方法,可以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达到双赢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林业技术人员肩负林业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重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制度,将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分配到不同的人员身上,并且对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其职业晋升标准中,提高林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

2.5统筹兼顾好林业生态修复的多重效益

林业生态恢复及时对以往历史欠账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和多重效益。其中,经济利益、生态价值、社会效益之间,既相互关联、密切影响,同时又存在冲突。如何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最终让这些效益实现兼顾,是林业工作人员在组织开展生态恢复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必须要明确的是,将生态效益摆在首位,这是实现其他一切价值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在林业生态恢复中,绝对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以此为前提,不断调整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尽可能减轻经济增长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唯有如此,才能让林业产业的价值得到永续利用,继而支持地方林业工作更好开展,以及推动林业事业改革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前注重发展经济,忽视了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导致林业资源被破坏。新时期要加强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开展宣传,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进行林业生态修复和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世林.浅谈林业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18(9):291-292

[2] 李改萍.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乡村科技,2019(19):62-63

[3] 杨军.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8(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