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康复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盆底功能康复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观察

杨文勇 裴莹 张静 徐慧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分析盆底功能康复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8年5月份-2020年9月份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00例,同时以数字随机方法将产妇纳入到常规组和干预组,所有产妇在产后予以常规的产后护理,干预组增加盆底功能康复,观察两组产后盆底肌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产妇在干预后盆底肌力有Ⅳ级或以上人数明显多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产妇腰骶疼痛、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产后女性进行针对性的盆底功能康复能够有效的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同时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产后性生活与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并发症;性生活质量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能够引起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尿失禁,妊娠与分娩会对盆底肌群和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有较高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帮助产妇在产科最大程度康复盆底功能,是产妇有良好预后的保障[1]。研究分析了盆底功能康复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更为高效的康复手段和效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筛选2018年5月份-2020年9月份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00例,同时以数字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分别将产妇纳入到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有100例产妇。对照组产妇年龄20~35岁 ,平均年龄(26.19±2.21)岁;孕周37周-42周,平均孕周(39.93±0.45)周。干预组组产妇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7.21±2.43)岁;孕周37周-42周,平均孕周(40.01±0.52)周。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础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产妇在产后予以常规的产后护理,出院时予以康复指导。干预组增加盆底功能康复,具体内容:①进行个性化宣教,可以利用PPT、小视频等形式灌输产褥期注意事项,学习产后康复技能,让产妇明确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强调积极进行盆底功能康复的重要意义。关注产后心理状况,帮助产妇减轻心理压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②利用盆底治疗仪康复,为产妇讲解盆底治疗仪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应用的是PHENIX 治疗仪,治疗时指导产妇保持仰卧体位,先引导产妇放松,不要讲话也不要咳嗽,安静5min后准备进行治疗,对治疗仪电极进行严格消毒后经产妇阴道置入,合理调电流强度,参数初始为0mA,开始后依据产妇的反馈增加,待产妇感觉盆底肌肉在无明显不适的基础上产生显著收缩感时完成调节。指导产妇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放松,让机体处于自然状态,进行20~30min的治疗后停止,每周2次,共进行8周的干预。③康复锻炼,先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强化训练,机体保持平卧体位,自然的将两腿向两侧打开并保持微屈,在吸气的同时收缩肛门阴道,在保持收缩状态时机体的腹部和臀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3s~10s左右呼气并放松阴道肛门。每次进行10min的锻炼,每天完成2次锻炼。其次是教产妇进行阴道哑铃训练,准备已清洁好的阴道哑铃,涂抹润滑油后将哑铃送入阴道内约2cm后开始进行阴道、肛门收缩训练,每次锻炼时间20min。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尿失禁、腰骶疼痛、子宫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帮助两组产妇在产后6个月时完成盆底肌力评价,以会阴肌力测定法为评价标准,共6个分级,即:对阴道肌肉收缩无感知,0级;有轻度的阴道肌肉收缩,难以保持,Ⅰ级;能感知阴道肌肉明显收缩,能够完成2次且2s或以上的收缩,Ⅱ级;有较为良好的阴道收缩,能进行3次持续3s或以上的收缩,Ⅲ级;阴道收缩较为良好,可以和手指压力对抗,能进行4次持续4s或以上的收缩,Ⅳ级;阴道收缩满意,能够与手指压力对抗,能进行5次或以上持续5s以上的收缩,Ⅴ级。采用QOL量表评价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产后6个月时利用FSFI量表评价产妇的性功能,两项量表均是评分越高康复效果越良好。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分析、统计获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干预组产妇在干预后盆底肌力有Ⅳ级或以上人数明显多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组别

例数

0

Ⅳ或以上

干预组

100

0

5

10

30

55

常规组

100

3

13

19

27

38

U


4.695

P值


P<0.05

2.2两组产妇干预后的QOL、FSFI量表评分

干预组产妇在干预后的QOL、FSFI量表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干预后的QOL、FSFI量表评分

组别

例数

QOL

FSFI

干预组

100

93.16±5.75

89.07±4.19

常规组

100

84.83±6.11

71.18±3.14

t


6.902

9.215

P值


P<0.05

P<0.05

2.3两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干预组产妇腰骶疼痛、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别

例数

腰骶疼痛

尿失禁

子宫脱垂

干预组

100

3(3.00%)

3(3.00%)

0(0)

常规组

100

13(13.00%)

12(12.00%)

6(6.00%)

χ2


6.924

6.885

5.948

P值


P<0.05

P<0.05

P<0.05

3讨论

产妇在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较高,而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面临的一些因素都可能让盆底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2]。比如妊娠过程为适应胎儿的增长女性盆底也会逐渐的承受重力牵拉,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又因为妊娠导致松弛素、性激素水平变化,明显的使盆底组织压力变大,也会发生关节不稳定以及韧带松弛状况,会对盆底功能造成影响;分娩时又会导致过渡的盆底肌牵拉,撕裂肌纤维,直接造成盆底肌受损,也会损伤神经,降低会阴肌力,使得产妇在产后容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3-4]。若是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会更容易发生产后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并发症,也会明显的影响性生活,使得产妇整体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在产后康复阶段要更加重视产妇盆底功能的康复。

盆底功能康复,是综合性的康复模式,不仅要考虑生理功能康复,还应当重视产妇心理功能的调节,同时也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康复依从。研究中提供给干预组盆底功能康复,实施个性化认知和心理干预,利用盆底康复仪通过电刺激促进盆底肌收缩,同时通过治疗仪的生物反馈效应,对生理感受器进行良性刺激,让活力降低的神经细胞焕发活力,促进细胞功能恢复,同时强化盆底肌肉兴奋性,促进盆底功能恢复[5]。指导产妇进行盆底物理锻炼,通过科学的锻炼手段强化盆底功能,有效恢复机体正常状态。获得结果:干预组产妇在干预后盆底肌力有Ⅳ级或以上人数明显多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产妇腰骶疼痛、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充分证明了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对产后女性生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产后女性进行针对性的盆底功能康复能够有效的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同时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产后性生活与日常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前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3):2142-2144.

[2]杨艺娜.产后早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12):1671-1673.

[3]田静.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8):72-73.

[4]陈新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0):143-144.

[5]王宁,景蓉.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现状及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2020,10(4):59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