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平衡镇痛法在中医肛肠挂线疗法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超 前平衡镇痛法在中医肛肠挂线疗法 中的应用

陈刚 文岩 张阳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摘 要】目的:围绕中医肛肠挂线疗法展开研究,探讨超前平衡镇痛法的应用。方法:选择近期住院治疗的肛肠疾病患者,共计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得到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都为34例患者。针对对照组34例患者,采取长效镇痛剂,针对观察组34例患者,采取超前平衡镇痛法,治疗期间始终记录两组患者实际情况,记录内容包括镇痛效果、并发症、愈合时间等。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以后,发现观察组整体的镇痛有效率更高一些,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79.41%。结论:针对中医肛肠挂线疗法,超前平衡镇痛法治疗效果更加突出,在临床上可以加强推广运用。

【关键词】超前平衡镇痛法;中医肛肠;挂线疗法


在肛肠科治疗期间,经常会采用挂线疗法,针对复杂性肛瘘、高位肛周脓肿等疾病,作为一期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显著,在橡皮筋慢性切割过程中,需观察皮筋松动情况,遇到松动立即实施紧线处理,但是在治疗期间,由于橡皮筋的勒割,会产生炎性反应,加上换药、排便等刺激,引发剧烈疼痛。为此,本文主要探讨超前平衡镇痛法在挂线疗法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近期住院治疗的肛肠疾病患者,共计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得到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都为34例患者。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2.1±5.7)岁;14例肛周脓肿,20例肛瘘。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l-64岁,平均年龄(44.2±4.6)岁;13例肛周脓肿,21例肛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患者,选择超前平衡镇痛法,在手术前要接受相关的检查,在挂线治疗之前,要提前0.5h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2634),30毫克。骶管麻醉后,术区常规消毒,挂线治疗。挂线结束后,在挂线处周围组织中点状注射复方亚甲蓝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毫升、0.7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5毫升、亚甲蓝注射液2毫升)3-5毫升。控制排便24小时。排便前1小时口服酮咯酸氨丁三醇胶囊(国药准字H20052633),10毫克。排便后给予中药坐浴,在换药时,采用复方紫草油油纱。如需二次紧线时可重复以上操作,麻醉改用局部浸润麻醉即可。

1.2.2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患者,同样要在术前接受相关检查,同样采取挂线治疗方案,在挂线结束后,在挂线处周围组织中点状注射复方亚甲蓝注射液,在治疗结束以后,控制排便,进行中药坐浴,复方紫草油纱条换药。

1.3察指标观

在手术结束以后,围绕上述两组患者展开详细的观察,主要观察镇痛效果,记录是否出现并发症,同时记录患者创面痊愈时间。在评估两组患者实际疼痛情况时,选择视觉模糊评分法。

1.4疗效判断标准

镇痛效果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显效。在手术结束以后,没有感觉到创面疼痛,在换药、排便时,同样没有疼痛感,VAS评分为0-2分。第二,有效。在手术结束以后,没有感觉到创面疼痛,在换药、排便时,会出现轻微不适感,VAS评分为3-5分。第三,好转。在手术结束以后,创面疼痛感较为轻微,在换药、排便时,会出现疼痛感,但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VAS评分为6-8分。第四,无效。在手术结束以后,创面疼痛较为明显,在换药、排便时,出现剧烈疼痛,需要采用镇痛药物。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l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xz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记录以后,观察组出现8例显效患者、24例有效患者、2例好转患者,总有效率达到100.00%,对照组出现1例显效患者、10例有效患者、16例好转患者、7例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79.41%。

表1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4

8

24

16

0

34

对照组

34

1

10

2

7

27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经过统计后,发现对照组出现7例尿潴留患者、1例便秘患者、1例恶心呕吐患者,总发生率为26.47%,创面愈合时间为17.46±2.03d,观察组出现1例尿潴留患者、1例皮肤瘙痒患者,总发生率为26.47%,创面愈合时间为17.64±3.20d。

3讨论

在临床治疗时,超前镇痛方法较为常用,可以避免引起中枢敏感,同时发挥一定的抗伤害作用,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以减少刺激入侵,避免中枢及外周敏感化。平衡镇痛主要依靠镇痛药物实现,需要考虑到实际的镇痛需求,针对各类药物展开合理的配合调节,制定合理的镇痛方法,考虑到各个层面的疼痛机制有所不同,需要依靠这些靶点,发挥一个阻滞的效果,进而减少炎性介质带来的刺激伤害,达到镇痛的目的,让患者减少手术痛苦。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实行全方位的镇痛治疗,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都采取合理的镇痛手段,针对不同层面,完成不同的镇痛任务。在中医肛肠挂线治疗时,正式开展手术之前,先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主要是为了缓解有害刺激,避免中枢及外周出现面感化的现象。在手术时注射罗哌卡因,这种局麻药物,可以阻隔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在注射以后,防止神经传导及兴奋。亚甲蓝也属于常用的止痛剂,疗效更加明显,可以维持2-3周的药效,由于药物拥有强力亲神经性,在用药以后,可以达到一个阻隔疼痛传导的效果,参与到糖代谢的过程,在人体内发生反应,为丙酮酸养护提供帮助,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以后,就会影响到神经末梢,同时酸碱平衡也会随之改变,这就对神经传导兴奋产生抑制效果。排便前1小时口服酮咯酸氨丁三醇胶囊,通过抑制人体内的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血栓素A2、前列腺素。当人体内前列腺素分泌减少后,疼痛症状也就会减轻和消失。

本次采用的超前平衡法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所有的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全部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减少患者心理负担,可以更加积极地应对接下来的治疗,避免出现抵触的现象,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

同时,也有学者围绕超前平衡镇痛法展开研究,由于治疗方案较为特殊,需要叠加使用大量的药物,这种情况下,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不小的刺激,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皮肤瘙痒等,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心脏骤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都出现了不良反应,没有观察出明显的差异,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样本例数。综上所述,在中医挂线治疗肛肠患者时,为了减少患者疼痛感,让患者可以更快恢复健康,减少心理负担,可以加强对超前平衡镇痛方法的合理运用,拥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治疗期间有效率达到100.00%,可以加强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忠仁. 探讨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肠病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2. 王兴宝. 基于内口高压原理先实后虚挂线法在高位肛瘘治疗的应用研究[D]. 2019.

  3. 武玉杰. 探讨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肠病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