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灰空间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6
/ 2

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灰空间应用探讨

朱自刚

小熊星座建筑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73


摘要:“灰空间”不仅可以让建筑空间丰富起来,还使人认识到这种空间可以是虚拟的、现实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暧昧的、多义的,营建空间的手法在人与空间的心理作用,行为与空间之间的体验关系,情感的逐渐被暗示和提升,这个“中间领域”的“灰空间”发挥的作用值得重视,进而,我们应该去研究这种空间特质,更好地利用好艺术创作方式表达人与空间的主题。

关键词:建筑艺术设计;灰空间;应用

前言

灰空间最早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合的目的,比如日本建筑空间中的缘侧、玄关、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但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具有“灰空间”的构筑物,如亭、台、榭、廊、坊、轩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界线,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灰空间看似没有赋予具体功能的空白空间,但在实际使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不亚于其它的功能空间。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旅游度假区板块内,东侧紧邻骊山森林公园,西侧为规划的教育用地,南侧为多层住宅小区,北侧是鹦鹉寺公园。规划用地面积为21229.48㎡,容积率≤2.0,建筑密度≤25%,绿地率≥35%,建筑限高40米。项目用地为倒三角形,且用地内高差较大。项目定位为度假型公寓。

项目规划了7栋40m高层公寓和低层的度假酒店,高层视线无遮挡,布置在用地外侧,外部景观尽收眼底,低层度假酒店布置在用地内侧,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创造丰富空间和景观。

设计理念:逃离都市的喧嚣,为人们还原一片安顿精神与情感的净地。项目规划采用借景与造景的手法,外部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景观资源,内部受限于地块大小和地形较大的高差,创造丰富空间和景观。酒店前区采用起承转合的设计理念,通过设置景观隔墙等各种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打造精致的景观体验。

2建筑“灰空间”的设计策略

2.1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视觉最先寻找的聚焦点,具有交通引导、人流疏散、遮阳、挡雨等功能”,是体验者的第一重空间体验。酒店入口位于用地的西南角,西立面亦是沿街主立面,入口处沿着视觉点向内延伸至建筑内部,形成“三角形灰空间”,以灰空间惯用的连廊手法作为外围、门厅、庭院的过渡段,收于“三角形灰空间”深处。当视觉沿着入口方向继续往里探寻时,内庭院空间若隐若现,然而,因相隔水岸又不可直接迈入。进入建筑的路径没有直接对着门厅,而是面向这个“三角形灰空间”,间接引导体验者进入建筑内部的同时丰富空间层次,令体验者在探寻主入口时更具有趣味感。

2.2合院空间

酒店的合院空间是四个小庭院围绕一个大庭院的形式,大小庭院均为不规则矩形空间,是体验者在行进路径中的第二重空间体验。自入口空间进入内部,庭院是规则的矩形空间,局部二层的建筑凸起,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建筑高低错落盘旋在庭院四周,给体验者一种被包裹着的安全感。映入眼帘的水院中庭,漂浮着两座落叶形状的“浮岛”,大小不一,位于中间位置的浮岛上有一棵枯树,建筑的屋檐在水院中形成了山峰状的倒影,为枯树提供了背景。庭院外部,沿大道自北向南观看,建筑的最高点依然是合院的东南角,本应封闭的合院,由于垂直空间的拉伸,使得全包围、隐秘的合院被外界看到如山峰棱角般的一角。屋顶的竖向垂直拉伸,将内部空间变得高挑,并附带强烈的包裹感,在大道上若隐若现能探得庭院一二,深处延展到四个小庭院空间,均采用“四水归堂”设计手法,天井采用传统斗拱形式做法,墙面是贴面小青砖,每皮一顺一丁式。堂内设计上,四个小庭院分别采用水院、湿地、水塘、枯山水的处理手法。入口空间与水院中庭之间的“四水归堂”,堂内空间连接水院中庭,将体验者的视点从入口引入庭院酒店的内部,沿着水院中庭的南侧连廊继续行走,端头是第二个“四水归堂”空间,堂内运用枯山水手法,摆放传统构筑物进行装饰;沿水院东侧连廊继续行走至尽端是第三个“四水归堂”空间,堂内为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鱼塘,使空间更为动感活跃。第三个“四水归堂”空间是通过玻璃盒子形式的茶室进行衔接过渡,茶室坐落于水院一隅;穿过北侧接待室,峰回路转,接待室与禅堂衔接处是第四个“四水归堂”空间,运用枯山水将内外空间过渡,实现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2.3阳台空间

阳台空间是体验者行进路径的第三重空间。阳台空间起到如下作用:其一为框景,让体验者进入室内后,通过阳台的构图形式,将风景框入视野之中;其二为借景,借四季之景,将阳台空间作为媒介,用四时变化烘托客房的室内氛围。阳台空间属于体验者的私密空间,如果将阳台空间设计得过于封闭,那么就会失去框景与借景的乐趣;如果阳台空间过于开敞,那么就会缺乏私密性。将玻璃与格栅进行搭配,利用体块穿插手法,将格栅半包裹在玻璃盒子之上,并穿插于整体建筑的二层部分,既为一层提供了雨棚,又为二层提供了观赏风景的平台,保证开阔视野的同时,实现了阳台空间隐私性。

2.4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贯穿于行进路径的始终,随着时间位移在视觉审美上不断进行着变化。该酒店在平面布局上多为一层,局部二层。水平交通空间以连廊的形式串联建筑,分布在内庭院周围,垂直交通空间以楼梯形式连接一层、二层建筑,位置为建筑的东南角,同时也是庭院内的最高点。水平交通空间临近水院一侧,采用枯黄色竹帘悬挂于二层建筑底部,既可缓解二层架空对空间产生的影响,又可起到遮阳效果;垂直交通空间临近水院一侧承接水平交通空问的竹帘装饰,南向外侧采用仿古木纹格栅垂直于地面,贯穿于整个南向交通空间部分,从室外看向室内,隐约看到梁柱的关系,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3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

本项目的美学思考,一方面是针对建筑美学进行研究分析,对建筑形体及空间体验进行理性逻辑思考;另一方面是寄情于体验者的鉴赏与共鸣,来达到对正清和雅.庭院酒店“灰空间”的美学呈现。由此,本文主要从符号语言、选材形式、色彩感知、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符号语言方面,景观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点落式”符号语言形式,尤如唐代诗人自居易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建筑设计上运用合院形式、斗拱构件、一斗一眠的贴墙做法,提炼传统元素的意向来承载物。室内设计上,家具风格为复古形式,吊灯选择具有蜡烛元素符号的淡黄色进行装饰,零星错落排布,倒映在水院之中,使得水院空间更有穿透力。选材形式方面,运用灰砖贴面、仿木铝板、铝格栅、小青瓦、玻璃、竹帘等材料,将空间氛围烘托为返璞归真的意境,趋于质朴。色彩感知方面,建筑整体基调为外冷内热。从场地外看建筑,小青瓦铺面屋顶与小青砖贴面围墙将建筑的基调定格为冷色调;内部空间采用木色基调进行选材,将围合的内部空间基调定格为暖色调,给人亲切、舒适的意境氛围。生活方式方面,根据体验者的情感追求,进行建筑美学鉴赏,通过情景带入,引领体验者精神情绪,为体验者打造端正的态度、清静的心智、和谐的氛围、雅致的情趣,是本项目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美学本就是哲学的范畴,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在本项目中,从体验者的行进路径中进行解剖分析,第一空间为远景,体验者从车站一路行进到场地入口,面向整个场地时,这一过程经历了山、水、房屋、环境,这段空间位移给体验者最直接、具象、物质的感官体验:第二空间为中景,体验者从场地入口走入庭院酒店中庭,建筑遮挡周边环境,但是庭院中的水院与玻璃幕将周遭环境映入其中,能清楚地感受到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观念进行再表征的,这一过程产生了我们所赋予的空间美的定义:第三空间为近景,当体验者进入室内,开窗与阳台的结构对美景进行框景,借景丰富室内空间,这层空间体验既有物质感又有想象感。如果说,第一空间是真实的,第二空间是想象的,那么当我们走入第三空间时,就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主要针对主体“人”的感官体验。明确表达了建筑“灰空间”在实际项目中的应对策略,它从入口空间、合院空间、阳台空间、交通空间四个方面入手,并着重运用合院空间解决了内外空间氛围不协调的过渡问题,实现了“灰空间’’在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哲.灰空间中的视觉错表达[J].设计,2015(19):55-57.

[2]白朝勤,袁友胜.灰空间——室内设计中不可忽略的要素[J].大舞台,2015(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