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心理学对越战纪念碑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6
/ 2

基于社会心理学对越战纪念碑案例分析

王璐 张严

大连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20世纪以来战争和灾难的频发,纪念空间大量出现,它常以纪念者的身体与纪念和记忆相互关联,与个体密切相关。纪念空间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体现,是城市居民“群体记忆”的物化。当人们走入它,感受到的是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渴望,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对越战纪念碑进行案例分析,希望对案例有一个全新角度的阐释。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林樱;越战纪念碑;景观设计分析

林樱的《越战纪念碑》坐落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占地巨大的公园里,两堵黑色的花岗岩墙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V字形,中间最高,再向两边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变低,使得纪念碑看上去仿佛是向地底下沉。镌刻在墙上的57930个男性和8个女性的名字是战争中的阵亡者(其中包含个别失踪者),所有的名字都按阵亡的时间自右边的高墙向外排列,再从左边的墙的最远处开始向中心延伸。这种纯粹的时间序列在纪念碑的作品中是史无前例的做法。而一般情况下,设计师们在设计时首先注重的则是主题、立意、特点,往往忽略了人们最需要的实用和心理需求。设计师想要设计出满足公众的各项行为和心理需要,更加人性化的作品时,就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公众对纪念性场所的各项生理和心理需求,进一步作出更加合理人性化的纪念场所的设计。

  1.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骚乱等[1]。从景观学角度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何种景观设计才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学问。

2.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越战纪念碑案例分析

2.1社会心理学与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在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中,设计师无论在设计的外形、空间结构布局或是材料的选择当中,都存在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考虑,不仅要考虑设计整体的关系,还要考虑它们与人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的设计将最吸引人的特征展示在人的面前,从而控制人对建筑的感知。

2.2越战纪念碑案例分析

2.2.1设计师

林樱是著名的华裔建筑师,曾经被美国的《LIFE》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美国各地都有她的作品。她最新获得的荣誉是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越成就。2010年2月25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华裔女艺术家[2]。

2.2.2设计要求

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想要建造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1 980年的秋天,纪念碑方案通过竞赛的形式的招贴公布于众,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都可以提交作品参赛。但所设计的作品需要满足四个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要具有鲜明的特征;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要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不要做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3]。

2.2.3设计理念

对于死亡战士的纪念,目的是警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首先应该是“人”而非是政治。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4]。

在设计中,是一道长达492英尺的倒“V”字形纪念碑。按照林缨自己的解释,这仿佛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而留下的伤痕。碑身是简洁深黑色的花岗岩,上面镌刻着五万多个在越战中阵亡的将士名字。设计师所参照的用户群体是设计师本身,而并非是一些受众群体,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未改变,因为她以她的理解去读懂历史,她能够将自己的对于战争那种痛苦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角度来做出判断,是尊重自己,也是对死去的人的尊重。

2.2.4建造历程

林樱的设计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虽然艺术界和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她设计得纪念碑色调灰暗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委员更改设计。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是第一名[5]。

2.2.5影响和作用

越战纪念碑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让参观者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促使美国人正式越南战争的结局,特别是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人生的意义。

3.公众对越战纪念碑的心理需求分析

需求的群体不同,所做的设计也不会相同,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在一般的纪念性空间中,首先要满足的是“纪念性”的体现;其次,作为城市空间的一类,也要符合城市功能的需求。

越战纪念碑的建设,不仅满足了越战老兵感情上的需求和美国公众正视和尊重越南战争的需求,而且还满足了设计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不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需求。老兵们希望建一座纪念碑来纪念他们对战争和对国家的付出,以及对战争牺牲者的缅怀,他们希望得到国家和公众的公平对待和国民的认可,他们也渴望有一个地方可以承载他们的伤痛,治愈他们的伤痕。纪念碑的建设也能让公众正视越南战争,不再抱有偏见,当公众走进这面墙的面前,凝视着墙上的名字,不仅能够缅怀逝去者,更是内心意识和自身存在的重塑,更能够审视自己,找寻丢失的信念,对人生重新思考。而设计者对于她自己的设计,完全没有被屈服于部分人的压力,当纪念碑开放日的时候到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公众的认可,它已经成为了美国标志性建筑之一,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自我需求。

4.结论

越战纪念碑将死者名字作为纪念的主体,将对集体行为的一种纪念转化为对个体的记忆,将个体的名字与名字所代表的可能的一切都融人了对事件的纪念中。纪念碑不只是一座象征,它是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疤”,是没有尸骨的“坟墓”,它令生者沉思,令亡者安息,不再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宏观描述和记忆,它融入了公众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可能这就是林璎的方案至今依旧感人的原因[6]。


参考文献:

[1]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张莹.从建筑到艺术——林璎与她的纪念碑[J].美与时代(中旬),2014,07:112-113.

[3]LEON RENO.设计的抚慰[J].雕塑,2018,04:42-43.

[4]LEON RENO.设计的抚慰[J].雕塑,2018,04:42-43.

[5]杨立.美国华裔艺术家林樱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抚慰[J].文史天地,2011,11:68-74.

[6]胡滨.纪念空间:消失与再现、纪念与记忆[J].建筑师,2013,0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