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康复治疗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现代康复治疗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李飚

大邑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330

摘要 目的 分析现代康复治疗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于2020.1--2020.8月期间选取72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依据不同的康复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为传统康复疗法,研究组为现代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现代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现代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


缺血性脑卒中被人们俗称为“脑中风”,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三高”特点,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体,若不及时治疗将会给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比如,缺血性脑卒中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功能性障碍,包括步行障碍、平衡障碍、下肢运动障碍等等,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我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以现代康复疗法为主,强调早期神经康复治疗,以加快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充分发挥大脑的可重塑性,但此时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需要依靠神经系统的再学习以及训练,为此,本文对现代康复治疗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分析和介绍。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72例患者,均于2020.1--2020.8月期间来到我院接受治疗,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且年龄均在60周岁以上。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6例患者中男女各18例,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68±2.14)岁。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52--81岁,平均年龄(71±0.35)岁。本次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结果为差异细微(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传统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则为现代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体位治疗:医护人员应在患者脱离危险期以后,尽快实施治疗干预,协助患者摆放体位,比如仰卧位、健侧卧位等,以防关节变形、粘连。(2)肌力锻炼: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松动、电刺激、偏瘫肢体综合锻炼等,以改善肌张力,不断提高患者的肌力[2]。(3)平衡锻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反复进行短距离步行锻炼,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4)主动与被动运动:待患者有所好转后,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抬手和后伸等锻炼,随后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过渡至翻身、穿衣,在此基础上叮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穿衣、走路和吃饭等基本动作。(5)语言功能锻炼:鼓励患者跟读简单的词语、句子,并反复练习,必要时可借助录音笔等工具进行辅助锻炼,逐步提高患者的表达能力,锻炼至后期,可通过交流的方式提高患者日常语言交流能力。(6)吞咽功能锻炼:运用冷疗等仪器的电刺激以及吞咽体操锻炼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1.3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评分表和ADL测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单位以t检验,以x±s表示组间对比结果。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n%表示组间对比结果。当p<0.05时即可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下表1中明确表示,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之间的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以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而研究组效果更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6

23.52±13.41

67.73±11.72

对照组

36

24.28±12.69

48.37±14.01

t


0.247

6.359

p


0.806

0.000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下表2中明确表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之间的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以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高(p<0.05),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6

35.42±12.17

71.47±17.33

对照组

36

34.89±11.53

52.69±16.21

t


0.190

4.749

p


0.850

0.000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1.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为主的脑部疾病,发病原因与慢性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引发言语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患病群体,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使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因此临床认为应选取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3]。现代康复治疗是一种服务于患者脱离危险后的康复治疗措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且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该治疗模式能够尽早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通过各种操作帮助患者恢复各项功能,进而提高康复效果。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现代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疗效确切,值得大力推广。

  1. 参考文献

[1]雷建波.观察现代康复治疗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J].当代医学,2021,27(12):175-176.

[2]杨明轩,陈学农.现代康复技术结合传统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0,26(01):104-109.

[3]赵青,石国凤.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11):87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