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西教会学校的影响与启示

/ 2

近代江西 教会学校的影响与启示

洪厚情 曹轶 江铃 江英

[文摘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立足、 发展与消亡 和帝国主义列强 对华侵略紧密相关 ,宗教气息浓重, 殖民色彩明显,表现出其独特的性质,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中国近代兴办 的教会学校,虽附着在半殖地半封建社会肌体 上,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教育体制与 模式, 给中国近代教育以一定 借鉴和启迪, 也 给沉闷的中国传统 封建教育氛围。

[关键词]:近代中国 教会学校 影响与启示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主观意图毋容置疑,就是要配合帝国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及军事侵略。传播基督宗教思想,培养强化中国人的宗教感情与意识,使之成为西方列强的奴隶。由于中国民族的强烈抗争,其目的未能如愿以偿,相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其办学模式体制在客观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中国近代教育还是起了一定程度上特殊的推动作用,教会学校以其某个方面一定的先进性对中国传统教育形成强有力冲击,并在传统教育制度变革中助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会学校新的教育模式,助推中国传统教育革新

传统中国封建教育,在很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会学校虽然掺杂了基督宗教的内容,不能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全貌,但通过教会学校的基本运作模式,资本主义教育管理、组织的严密性;教育内容、方法的科学性;教育思想、理念的先进性,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相比较腐朽清王朝空疏的封建教育,其优越性很还是较为明显。如江西九江儒励女中办学的精神理念重在求真务实,其校训为“真实必胜虚浮”,重在培养学生“博爱”、“服务”之德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凸现出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中国人最先多数就是是通过教会学校才认识西方教育,“求强”、“自富”洋务运动即是通过教会学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教会学校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最早的资本主义模式,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不能小视。

.教会学校的学制体系,助推中国传统学制丰富完善

教会学校建立从育婴堂、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学到硕博研究生教育一整套系统学制,从教会学校性质上看,涵盖了普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函授教育和女子教育,初步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关系,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自成体系。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分属不同的教会或差会,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所以教会学制没有一致的标准、修业年限和入学要求,上下衔接因各校不同而不同,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这种学制初期不甚明显,到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完备体系。

幼稚园是该学制的起点,即为教会学校的学前教育,外国传教士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幼稚园,编写幼稚园用书《幼稚园歌曲》,教会学校的幼儿教育业已发轫于此1905年。

教会学制的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入学年龄在8岁。修业年限为六年,前四年为初小,后二年为高小,实行班级授课制。壬子癸丑学制中学为四年,教会中学亦为四年。教会学校的中小学学制和中国壬子癸丑学制基本相同。

教会教育的后期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因为它占中国学校学生总数的80%,教学和经费一直保持第一流领先水平。随着教会教育的快速发展,生徒众多,1905年江西九江增设大学“南伟烈大学”(又称南伟烈书院),大学分为预科、专科两类。由于学校经济困难,1917年停办改为三三制的完全中学,后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教会大学的入手续、修业年限、管理手段,层次结构各有特色。须经入学考试,分文理科,普通高校修业四年,医学院修业五年。本科毕业授予学士学位。还有预料以及研究生教育,授予相应的硕士或荣誉博士学位,学术水平和层次较高。教会大学淘汰率高,之江大学校长称一年级学生有40%能毕业就不错了,充分说明教会学校管理的严密性。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毕业达到120-169学分方可发给毕业证。这对学生勤奋学习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实行“学院制”,即一所大学下辖几个学院。这些做法在中国高校已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借鉴和应用。

三、教会学校育才理念,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完善

教会学校是近代中国一种特殊性质的教育机构,其发展有别于其他性质学校的教育特色,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人格教育、课外活动等方面独树一帜,为旧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人才。

各种自然科学课程的开设,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教科书。教会学校的各种教科书,大多数是各校传教士自己编写与翻译的。这些教科书有的成了中国的标准课本。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会议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两套学校科书,一套供初等学校使用,一套供高等学校使用,内容包括数学、天文、测量、地质、化学、动植物、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等。[1]这些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启蒙课本。直到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时,才由朱树人等开始编写中国人自编的教科书《蒙学课本》,体裁均仿英、美课本。[2]民国元年中华书局开办后,出版了《中华教科书》,中国人自编的课本才风行全国。因此,长时期内教会学校所编写的各类教科书,一直是中国新式学堂所使用的课本或范本。

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给近代中国教育提供了样板。开设了基督教义、中国经书、英语、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地理、历史、化学、物理、测绘、动植物学、航海法、地质学、和音乐等课程。医学班里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外科、药学、化学和中西医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地理知识,培养了一些科学人才,而且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化起到了某些示范作用。

教会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指导,学生亲自操作进行科学实验。改变中国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教会学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也特别重视,不仅强制学生要在校外传经布道,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运用能力。纵观之,中国的近代教育从教会学校课程的开设,教科书的采用,教师教学的方法,无不受其影响。

四、留学教育促进了旧教育的改革和新教育的发展

为赴美留学人员做好各种准备是教会学校担负起的另一个重要职能。绝大多数留学生几乎都是直接毕业于教会学校,至少在教会学校学习过。中国留学生遍及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其中以留美学生最早,人数最多发展最快。[3]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更多的是在美国传教士的直接影响及推动下创办,并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可小视。

首先,蔚成空前的留学运动和制度,给中国旧的传统教育带来些许清新之风,强有力冲击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风气和虚骄自大的心态,打破其闭塞保守和自满自大的旧思想。这种情况的逆转是从第一批赴美留学开始的,并发展成留学运动。在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影响下,各省纷纷效仿,以省款资送留学生出国深造。1909年退回庚款使中国留学教育骤然进入高潮,留学风气更盛。出国留学逐步制度化,这给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其二,留学教育运动助推封建旧教育加速革新,促进新教育的发展。中国旧传统教育以读经为重要课程,强化四书五经的学习,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忠君思想为主要宗旨,以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中心,学生课读与背诵八股文,应付考试,根本学不到科学知识。

总之,作为一种近代教育,教会学校以其一定的先进性对中国传统教育形成强力冲击,并在传统教育制度变革中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点启示与思考

建国后相当长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对教会学校的评价是基本持否定态度,因此难免对教会学校的评价往往失之客观偏颇,认为教会学校是西方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带着有色眼镜不能客观、全面、公正评价教会学校对中国影响,事实上还是有其积极有益可资借鉴之处。历史研究务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尊重历史史实,透过丰富史实史料的现象,挖掘其背后事实的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历史发展到今天,百家齐放、百家争鸣,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已经具备了条件,而且成为紧迫的任务。弄清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

教会学校是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半殖民半封建历史条件下立足、发展起来的特殊教育产物,最终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逐步消亡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理论的火花。所以我们在研究教会学校时,既不能全盘肯定,更不能全盘否定,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大势客观理性分析,批判地继承,对其宣传基督宗教思想配合政治、经济及军事侵略行为进行无情的批判,对其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所产生的有益推动作用也应该予以积极肯定并应用借鉴。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年,P621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P652

[3]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P318

[作者简介]:

洪厚情(男1970-)九江学院 政法学院 副教授

曹轶(女1993-)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

江铃(女1980-)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江英(女1976-)九江学院土建学院 讲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LS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