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桡动脉采血在儿科护理操作中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总结桡动脉采血在儿科护理操作中的体会

杨秋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于总结桡动脉采血在儿科护理操作中的体会。方法:本次选择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儿来自2021年1月~2021年6月间于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患儿。经过研究将其细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儿在桡动脉采血使用不同护理方法上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患儿进行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组的患儿使用针对性的护理,发现使用针对性护理组的患儿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患儿疼痛感较轻,P<0.05,可进行研究。结论:综上所述,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对小儿在桡动脉采血可以减轻患儿疼痛,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桡动脉采血;儿科护理操作;体会;

桡动脉采血,是指患儿因为疾病需要对体内的血液情况进行检测来确定患儿的病情,而采血的部位通常会选择桡动脉,主要是因为这个位置的脂肪相对较少,且血管位置浅,形成血肿的概率低,而且患儿年龄小,配合度差,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采血的进度。为了尽可能缓解患儿因为采血导致的并发症,减轻患儿的疼痛感,所以针对性的护理不可缺少1】。具体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有80例患儿,均是来自2021年1月~2021年6月间于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患儿。80例患儿月龄在6岁至9岁之间,且平均年龄为7.5岁,其中包含女宝45例,剩余为男宝。将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所有到我院进行桡动脉采血患儿的月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对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可开展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的桡动脉采血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如下:①准备好采血所需的用品棉球,注射器,无菌棉签等2】。②根据患儿的年龄段对患儿进行不同情况的安抚,保证患儿在尽可能安静的状态下进行采血,之后根据患儿的个人意愿,选择舒适的姿势,坐位,卧位或者平躺。将患儿的上肢伸展开来,尽可能的暴露需要采血的整个前臂,保证患儿的手掌朝上,负责采血的护士伸出一只手并拢食指和中指,在患儿前壁的桡动脉位置进行触摸,寻找到有明显的动脉搏动后,选择穿刺点并进行消毒,护理人员轻轻的握住患儿需要采血的手掌,略微弯曲,保证穿刺处的皮肤保持紧绷的状态,使用头皮针,自患儿的桡动脉方向刺入,保持缓慢、平稳,尽可能的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回血后,对头皮针进行固定,采血数量达到要求后迅速拔出针头,并对采血部位使用棉球按压,按压5到10分钟,待不出血后停止按压,对于部分患儿存在凝血机制不良的情况时,适应增加按压时间3】。③对于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应立刻进行送检,如果因为需要采血患儿过多而无法及时送检时需要将标本放到4摄氏度的冰箱内进行保存,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避免血液内的细胞代谢影响结果的检测,造成误诊。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比较,了解其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篇文章中所涉及到的计数(n%)代表率,使用卡方对数据进行检验。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患儿不同的采血护理方法后,患者家属对患儿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见表1。

表1比较组间不同的采血护理方法对比

组别

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

40

30(75.00%)

5(12.50%)

5(12.50%)

35(87.50%)

观察组

40

36(90.00%)

4(10.00%)

0(0.00%)

40(100%)


3 讨论

在桡动脉采血的护理问题上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如果出现抽血不畅,应考虑是否存在针头未充分刺入血管,或者因为患儿的血管被穿破,而出现此种情况,此时应立刻更换采血部位重新采血。或者患儿的保暖措施不到位,体温过低而引发抽血不畅。也需要观察是否出现针筒在抽吸的过程中速度过快,力度过大,导致血管出现扁平的情况而将针尖抵住,此时应将头皮针的尾部进行抬高,轻轻改变针头的方向4】。有研究证明,对于患儿在桡动脉采血一次成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减轻对患儿血管的损伤,提高采血的效率,这就要求采血时的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保证对采血针的固定是否稳妥,皮肤状态是否紧绷,进针,拔针和抽血是否合规。尤其是面对这些年龄幼小,或者哭闹明显的患儿,采血的护理人员应在保证采血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安抚这些小的患儿,让他们平静下来,最大限度的配合采血。

通过对这80例患儿的采血整体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后,有如下总结:对于患儿穿刺部位的选择上,桡动脉的膊动点,距离腕部的横纹约一厘米左右,位于患儿前臂下段外侧的0.5cm处。对于穿刺针的固定,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突骨之间,搏动感最为强烈。而那些血管搏动不明显的患儿,应调整方法,使用十字法来寻找穿刺的位置。采血后按压方法的选择:使用正确的按压方法,可以避免穿刺部位出现淤血。通常采血后,会为患儿提供无菌棉球将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5-10分钟的按压,按压过程中不可出现松动的情况。当面对那些哭闹明显不配合的患者应将棉球使用胶布进行固定。而有部分患儿在凝血功能方面存在一个障碍,或者有出血情况的患儿,应延长按压的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患儿在桡动脉采血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保证一次成功,也应注意患儿的情绪,保证采血的稳定,所以提高护理水准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卢海明,倪玲玲,罗玉星,苏燕清.治疗性沟通在儿科桡动脉穿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0,472(32):99-101.

[2]邢艳.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技术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026(009):137-138.

[3]陈秀贞.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9,026(009):137-138.

[4]雷云霞.影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人人健康.2020,515(0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