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黑龙江大豆种植区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黑龙江大豆种植区划研究

李英明

黑龙江省桦南县明义乡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 黑龙江 桦南 154456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种植面积广阔,尤其黑龙江省种植了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了提高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产量,实现大豆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降水、温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大豆种植气候适宜度,基于计算结果具体划分全省大豆种植区域。现阶段,通过时间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可以了解到,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具体划分为4个区域,其中耐寒性较强、发育期短的大豆品种,在北部高寒地区种植温度适宜,而中南部地区气候条件,能够基本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所有需求,从而适宜着重发展大豆种植业,本文我们将基于黑龙江省区域气候特征,尝试分析大豆种植技术及品种的选择。

关键词:气候适宜度;黑龙江;大豆种植;区划;研究

作为我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黑龙江省具备大豆种植良好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适宜非转基因大豆生存。全国范围内,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占据总面积的35%以上,大豆产量十分可观,增加了当地大豆种植农户收入。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大豆产业综合发展及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知道该省地处高纬度区域范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大豆生产风险随之增加。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大豆生长发育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气候环境及大豆种植品种区划,降低其生产风险性,促进大豆种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研究背景

1·1理论背景

本文我们研究的农业气候适宜度,也称为气候适宜度,属于具有模糊概念的农业生产量化指标。具体指的是农业种植期间通过降水、气温、日照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开展的农作物生长发育适宜性研究工作。相对来说,国外学者围绕农业气候适宜度开展的研究较早。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对于农业经济问题愈加重视,相关专家利用GIS技术,通过气候适宜度对各地区农业种植进行了划分。但是大豆种植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其产量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我们将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及大豆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分析。在现阶段适宜度模型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制定优化与改进方案,以期构建与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大豆种植气候适宜度模型,并且通过气候适宜度量化结果进行计算,划分省内大豆种植区域,进一步分析气候适宜度区划对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影响,为当地大豆种植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2材料与方法

黑龙江省在中国东北部地区,是中国版中纬度最高省份,人们归纳该省地貌特征称其“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可以看出当地由台地、山地、平原和水面构成,气候特征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6~8月份降雨相对较为集中,夏季太阳辐射资源丰富。通过历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资料可以了解到。,地大豆全育期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播种、出苗、散叶、开花、结荚、鼓粒、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下,综合气象要素构建黑龙江省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模型,进而区划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品种。

研究结果

2·1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气候适宜度

我们对黑龙江省32个气候站,2000~2020年大豆全育期内降水、气温、日照数据进行了采集,并且对各地大豆种植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量化数值进行了计算,从而得出2000~2020年大豆全育期温度适宜度在0.9左右,全省均值高于0.5,差值达到了0.7以上,导致各地区大豆气候适宜度差异的原因在于,黑龙江省纬度跨度大,可能出现不同季节急速降温或升温的情况,冻害和早霜问题屡见不鲜,如漠河地区某年温度不适宜大豆种植。相对来说,当地降水资源更加稳定,山区年降水量更多,平原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水分也是大豆种植发育必不可少的因素,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但过量的水分对大豆生长具有限制性影响。黑龙江省夏季降水量差异较小,并且在大豆集中生长期间降水量大,可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需求。

2·2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气候适宜度下的区划

要想进一步分析、区划省内32个气象站各项气候适宜度,我们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掌握黑龙江省大豆全育期内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空间分布内容。从而最后得出结论,受到黑龙江省自身纬度影响,省内温度适宜度数值变化较大。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全省温度适宜度空间分布呈水平移动趋势,纬度降低前提下,大豆全育期温度适宜度升高。漠河县是我国最北部地区,年均气温较低、春季升温缓慢,一般无法满足大豆播种至出苗期所需温度,而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属于南部地区,年均温度及积温较高,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来说更加适宜大豆的播种与生产。其次,依据黑龙江省大豆全育期降水适宜度空间分布情况表明,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层次。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水分适宜度较高,具体包括哈尔滨、绥化、牡丹江等市,其中省内水分适宜度最为优越的唯伊春西南部位置。最后,黑龙江省内东部地区日照适宜度明显低于西部地区,齐齐哈尔西南部及大庆中南部地区日照适宜度最佳,适宜开展大豆种植。

结果讨论

以往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通常采取大于等于10℃积温区划分的方式开展工作,具体划分了6个积温带,并且以此为依据限定大豆种植品种,但如果只考虑积温因素进行大豆种植区划存在片面性问题,忽略了日照、降水等因素,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较大,黑龙江省内气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以往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目前的气侯状况。传统区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黑龙江省大豆种植要求。相关学者根据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首先以大豆品种生长发育特点为出发点,采取大豆品种田间种植实验活动,结合气候适宜度算法重新区划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并且可以充分考虑降水、温度、日照等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遵循不同生育期大豆特征及自然分布规律实现品种区划,这样更具合理性。

除此之外,大豆作物生长过程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除了上文中我们提到的降水、气温、日照因素,其生长还会受到肥料、土壤、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数据条件限制下,本文我们获取的大豆生长三基点温度指标及作物系数,需要参考全省平均指标,但是由于北部高寒地区与其他地区气候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大豆在当地的实际生长情况也不能与其他地区相提并论。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开展土壤湿度数据及水分适宜度研究过程中,应依据行政区域优化温度指标值。

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愈加重视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我们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其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函数中各项参数对大豆种植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构建了黑龙江省大豆气候适宜度模型,之后通过计算结果及相应算法,对黑龙江省大豆种植进行了区划,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薛志丹, 孟军, 吴秋峰.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研究[J]. 大豆科学, 2019, 038(003):399-406.

[2]朱海霞, 李秀芬, 赵慧颖,等. 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季干旱时空格局[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037(002):229-237,259.

[3]于秋竹, 孙国徽. 黑龙江省大豆区域优势比较与配套栽培模式的分析研究[J]. 农学学报, 2020(3):21-25.

[4]孙晓环, 赵洪琨, 王燕平,等.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生态性状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 000(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