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国家对于泛滥鬣蜥虐杀的伦理处理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3

分析不同国家对于泛滥鬣蜥虐杀的伦理处理方式

甘钰涵,吕明泽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ib课程中心  200000 摘要: 绿鬣蜥,原生地中美洲和南美洲,后被引入到美国多个州,佛罗里达 州曾虐杀 泛滥 绿鬣蜥 。 面对国际上对于动物伦理道德的 呼吁,各国政府也开始使用较为人性化的手段来 处理泛滥鬣蜥。 本文着重讨论了领养和安乐死两种较为伦理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鬣蜥 虐杀 伦理处理方式

引言

绿鬣蜥,学名Iguana iguana,是美洲鬣蜥科代表成员,作为广泛饲养的宠物,在佛罗里达等地因为弃养和逃脱入侵本土。在国外繁殖常大量繁殖,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由于泛滥与入侵本土物种导致了很多问题,被很多国家视为有害物种,列入了华盛顿公约附录II。


绿鬣蜥遭到非法转运,在全球多个地区已经泛滥成群。并且野生的外侵绿鬣蜥对当地的农业,林木业和疾病传播带来了十足的伤害。在波多黎各法哈多的圣胡安自然保护区(CSJNR),每年由于损失了1000多棵小树,导致损失约5000美元。


佛罗里达州对于绿鬣蜥入侵采取的措施为“Kill the animals whenever possible”,并且他们不对猎杀做任何的引导,导致鬣蜥的大量疼痛和不人道死法。2018年,佛罗里达州政府雇佣猎手使用枪支去猎杀鬣蜥,其中还包括使用重物击打鬣蜥头部致死的方法(例图1,2),有些鬣蜥在具有意识的情况下被用刀分割成了两段。一位调查人员,张新元表示:“当地市民对于鬣蜥的处理并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和帮助,很多的杀戮都是不人道的。”

614d48f810f7d_html_5c2ab10a32d7ed1c.jpg614d48f810f7d_html_f421acacdc164ff8.jpg

图1图2




日益泛滥的鬣蜥在全球范围内遭到不同形式的残忍杀害。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人类不应该使用不仁手段将其杀害。绝大多数的国家制定了对应关于善待动物的法律法规。英国2007年颁发《动物福利法》,德国法国等国家随之跟上。在大西洋的另一侧,美国早在1866年通过了《反虐待动物法案》。全世界都致力于重视动物伦理这一社会问题,人类也认可动物是蓝色星球的朋友。


正文

1宠物饲养

对于解决泛滥动物这一问题上,领养通常为较人性化的解决方法。从领养猫狗到如今领养蜥类鸟类动物,人类在赡养宠物的方面越来越多样化。


美国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在佛罗里达州首次报道,在美国一些群岛上发现了非本土鬣蜥的侵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许多居民都喜欢看这些奇异的大型蜥蜴,鬣蜥也在美国土地上自主散养起来。随之,鬣蜥也发展成一种宠物的选择。


挑选鬣蜥作为宠物也别有一番学问。首先,专业人员会使用麻醉剂使动物快速镇静下来,再带回保护机构交给专人调养。尝试驯养一段时间后,可以筛选出性格温顺与健康的个体给普通民众领养,而其他则可以供繁殖场或者皮革厂挑选。


有时,物种的快速传播也会导致不良的物种入侵。当鬣蜥开始大量当做宠物被出口后,鬣蜥却成为了外来入侵物种。在东南亚,泰国和新加坡被认为是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的重要中心,开始了进口鬣蜥的狂热季。2000年至2017年期间,共有1254只活蜥蜴从美国进口到泰国。在新加坡,进口商在2004年之前报告了542个活体。哪怕鬣蜥作为合法赡养宠物,大量后代也会被释放至野外,导致不可避免的物种入侵。被私自放生后的鬣蜥到处“霸占”各种公园为自己的栖息地。由于被放生后的鬣蜥急剧繁殖后,大量外侵鬣蜥对当地的农田、花园和植物苗圃造成了损害。


虽然全球蜥蜴贸易在21世纪初达到顶峰,并且在2015年,亚洲活蜥蜴的进口量达到最高,且没有明显下降,鬣蜥的进出口紧密联系着亚洲中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不可分的政治因素。虽然蜥蜴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但它们被进口、圈养繁殖、最终逃跑或被放生后,导致了它们在东南亚的数量大幅上升以致难以控制生长。


本来为了处理泛滥的问题而进行进出口贸易,可无尽的狂热季背后是外来物种的放生,不可避免地大量野外繁殖。领养,究竟能否解决泛滥动物这一问题,还是火上浇油,引入外来入侵动物,并任由动物在城市大量繁殖导致大量不良后果。


2安乐死

此外,还有一种非常普及并且在多个国家广泛对动物使用的方法---安乐死。现在野外泛滥的绿鬣蜥给波多黎家造成了无与伦比的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创伤。对于这些社会问题,行为问题,安乐死是一种较为合适道德的解决方案。由于鬣蜥都散落在野外,野生的鬣蜥性格较为暴烈,许多饲养过野生鬣蜥的人都承认野生鬣蜥很难驯化和饲养。


对于爬行动物的普遍安乐死方法有巴比妥类药物,甲磺酸三卡因(MS-222)注射,解离型麻醉剂与辅助方法联用。根据动物种类选择麻醉剂,在有些条件下也需要选择使用: 吸入麻醉气体、二氧化碳和快速冷冻。


巴比妥类药物与甲磺酸三卡因(MS-222)注射虽然最为普遍,但是野生个体需要大量人力。相比而言,麻醉剂非常可取,可以使动物快速镇静下来,再使用系簧枪,枪击或者使用钝物在这时敲击头部,二氧化碳麻醉可以使大量鬣蜥同时快速麻醉,然后实施安乐死。


低温对于很多别的动物是非常不合适的安乐死方法,但是对于爬行动物这类变温动物来说,快速冰冻可以让4g以下的小个体直接死亡。对于大个体则可以缓慢地降低温度,或者在温度可以降到4摄氏度以下的自然环境中可以自动自动进入冬化,然后再使用钝器击打头部。简单来说,就是在无痛处理后工作人员使用枪支或重物让鬣蜥死亡。


这以上所有的方法都不需要过多工作人员的训练,政府可以把悬赏只改为使用麻醉枪麻醉鬣蜥可以得到奖赏,工作人员只需要使用在选择性领养过后,进行麻醉和安乐死,或者让他们在冬天自然冬化后安乐死。


结论展望

绿鬣蜥,不只是一种蜥蜴,这些无辜的绿色精灵是因为弃养,因为非法走私,而不得不来到一个陌生的大陆的。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才不得不扎根在这片大陆并繁衍生息,虐杀,悬赏,这是对于暴力的倡导,对于血腥的纵容。


鬣蜥宠物化,本是一项双赢的措施,既满足了减少泛滥鬣蜥的问题又满足了市民的幸福感和鬣蜥走向国际的台阶。但是,由于不完善的法律和管理,导致家养鬣蜥野生化,由此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和当地生态系统的混乱等问题。这样的局面僵持不下,本来好心的解决方式却变成了物种入侵这样更为严重的事态。那么究竟是鬣蜥宠物化,贸易进出口的劣势,还是疏于管理或无人问津导致物种入侵的弊端,未来对于泛滥全球的鬣蜥和已经入侵亚洲的鬣蜥,人们又该如何处理,也将是一项棘手的问题。


对于给鬣蜥注射安乐死这一看似人性的举动,其实是工作人员和鬣蜥的双重折磨,麻醉的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多个工作人员用力和鬣蜥顽抗。注射完麻醉后的绿鬣可以达到8公斤的体重,头尾长度达到2米多,此时的工作人员要面对不慎时被咬被抓甚至生命危险。鬣蜥本性好动地生物在面临死亡前还要被人类强行控制,在紧张和暴走中死去。


如果继续残忍地杀害他们,我只想说“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参考文献


  1. Burgos-Rodríguez, Jhoset A., et al. “Effects of Invasive Green IGUANAS (Iguana Iguana)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 Dispersal Potential in Southeastern Puerto Rico.” Biological Invasions, vol. 18, no. 10, 2016, pp. 2775–2782., doi:10.1007/s10530-016-1190-6.

  2. Den Burg, Matthijs P., et al. “The Continuing March of Common GREEN Iguanas: Arrival on Mainland Asia.”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vol. 57, 2020, p. 125888., doi:10.1016/j.jnc.2020.125888.

  3. Falcón, Wilfredo, et al. “Biology and Impacts of Pacific ISLAND Invasive Species. 10.IGUANA Iguana, the Green Iguana (Squamata: IGUANIDAE).” Pacific Science, vol. 67, no. 2, 2013, pp. 157–186., doi:10.2984/67.2.2.

  4. Kubiak, Marie. “Veterinary Care of Green Iguanas (Iguana Iguana) Part 1: Husbandry.” Companion Animal, vol. 24, no. 7, 2019, pp. 386–389., doi:10.12968/coan.2019.0023.

  5. Kubiak, Marie. “Veterinary Care of Green Iguanas (Iguana Iguana) Part 2.” Companion Animal, vol. 24, no. 8, 2019, pp. 432–441., doi:10.12968/coan.2019.0024.

  6. Kwak, Mackenzie L., et al. “First Report of Co-Invasion by the REPTILE Nematode Ozolaimus MEGATYPHLON (Nematoda: Pharyngodonidae) with Invasive Green IGUANAS (Iguana Iguana) in the Asia–Pacific.” Acta Parasitologica, vol. 65, no. 1, 2019, pp. 264–270., doi:10.2478/s11686-019-00144-7.

  7. López-Torres, Alberto L., et al. “Green Iguanas (Iguana Iguana) in Puerto Rico: Is It Time for Management?” Biological Invasions, vol. 14, no. 1, 2011, pp. 35–45., doi:10.1007/s10530-011-0057-0.

  8. Meshaka, Walter E., et al. “Raccoon (Proycon LOTOR) Removal and the Rapid Colonization of the Green Iguana (Iguana Iguana) on a Public Land in South Florida: A CONSERVATION Opportunity for the Caribbean.” Caribbean Journal of Science, vol. 45, no. 1, 2009, pp. 15–19., doi:10.18475/cjos.v45i1.a4.

  9. Rivera-Milán, Frank F., and Jane Haakonsson. “Monitoring, Modeling and HARVEST Management of Non-Native Invasive Green IGUANAS on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 Biological Invasions, vol. 22, no. 6, 2020, pp. 1879–1888., doi:10.1007/s10530-020-02233-5.

  10. “Texas Invasive SPECIES INSTITUTE.” Details, www.tsusinvasives.org/home/database/Iguana-iguana.

  11. Nijman, Vincent. “An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Wildlife Trade from Southeast Asia.” Biopersity and Conservation, vol. 19, no. 4, 2009, pp. 1101–1114., doi:10.1007/s10531-009-9758-4.

  12. Falcón, Wilfredo, et al. “Biology and Impacts of Pacific ISLAND Invasive Species. 10.IGUANA Iguana, the Green Iguana (Squamata: IGUANIDAE).” Pacific Science, vol. 67, no. 2, 2013, pp. 157–186., doi:10.2984/67.2.2.

  13. “Foreword by Cites.” 2018, doi:10.18356/b807611e-en.

  14. “National Survey of Fishing, Hunting, and WILDLIFE-ASSOCIATED Recreation (FHWAR), 2011.” ICPSR Data Holdings, 2013, doi:10.3886/icpsr34699.


614d48f810f7d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