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及微生物检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及微生物检验分析

陈玉梅

伊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 伊春市 153000

【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表现出的病原学情况,并观察给予微生物检验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的病原学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展开微生物检验,就获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完成微生物检验后,共检出960株菌株,其中400株属于病原菌。就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分别包括160株副溶血性孤菌、9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4株变形杆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68株沙门菌。结论: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菌数进行充分明确,并且对于菌种可以有效判断,从而临床研究针对性方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展开对应治疗,使其临床治疗效果获得显著提高。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研究结果


对于国民生命健康而言,其同食品卫生安全表现出显著相关性[1]。食品中毒事件出现使社会受到严重影响,对此针对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国家以及社会需给予充分重视[2]。食物中毒作为临床急诊科常见症状一种,以大肠杆菌感染以及霍乱食物中毒疾病出现较为常见。发病过程中患者如症状轻微,会呈现出腹泻、呕吐症状,如症状严重会呈现出死亡现象[3]。对此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就其病原菌及早明确,采取有效方法展开及时、对症治疗,意义显著[4]。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表现出的病原学情况,并观察给予微生物检验后获得临床效果,为达到促进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早期诊治目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接受微生物检验;检验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较差检验配合度;资料收集不完全;男、女各56、44例;年龄8~73(42.19±3.29)岁;发病~入院时间32min~7h(1.89±0.23)h。

1.2 方法

依据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以及视频安全国家标准,针对所有患者合理展开微生物检验操作。此外依据霍乱防治手册,针对所有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于临床合理展开霍乱弧菌检测操作。对患者食用食物、呕吐物与粪便进行检测。对于采集标本进行涂抹,合理完成对应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菌数进行充分明确,并且对于菌种可以有效判断。

  1. 结果

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完成微生物检验后,共检出960株菌株,其中400株属于病原菌。就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分别包括160株副溶血性孤菌、9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4株变形杆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68株沙门菌。(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病原菌数检出情况统计 (n=400)

病原菌

n(株)

比例(%)

副溶血性孤菌

160

40.00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96

24.00

沙门菌

68

17.00

变形杆菌

64

16.00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

3.00

3讨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患者误食含有致病细菌或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这种疾病一般以胃肠道不适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可以划分为胃肠型、神经型两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及时得到正确处理,患者可以很快恢复健康。

诱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根本病因是细菌感染,这种感染主要发生在人与食物之间。被细菌感染的动物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时,没有经过充分的灭活,就可能会诱发细菌感染。食物被细菌污染或受到环境影响自身变质,也可能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临床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在实施检验期间,微生物检验方法有效运用,对于患者菌属情况可以充分明确,并且在实施标本采集期间具有较高针对性,对于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能够做出保证。其主要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可疑厨具与食用食物等完成对应采样[5]。对于临床医生进行病原菌菌种、菌属与血清类型判定能够提供有利依据。对于食物中毒事件而言,样品采集类型不同,则表现出的病原菌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以副溶血性孤菌以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较为常见,主要因为上述两种病原菌呈现出广泛分布特点,具有较多血清类型。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而言,其呈现出明显季节性特点,尤其于气候炎热季节较易发病。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细菌容易生长繁殖,从而表现出毒素现象。并且此阶段人体表现出较低防御功能,呈现出较高感染风险,从而使发病率增加,但表现出相对较低死亡率。对于中毒食物类型而言,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及动物性食品中毒。对此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预防干预,①对于感染现象出现充分避免,对于各类致病菌对食品造成污染需要充分避免,需要经常洗手,对于鼠类以及昆虫类食品接触加以防止。如食品可以直接入口,需对手部实施消毒;②合理控制温度,对合适温度加以保持,有效杀灭食品中微生物,防止微生物呈现出大量繁殖以及生长现象;③对于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将食品存放时间尽可能减少,使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④对于防止食品污染基础措施需要合理展开,认真做好清洗与消毒工作,对于各类物品干燥以及清洁做出保证,在固定时间实施消毒,对于生吃水果蔬菜需要合理进行消毒以及清洗。

本次研究发现,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完成微生物检验后,共检出960株菌株,其中400株属于病原菌。就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分别包括160株副溶血性孤菌、9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4株变形杆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68株沙门菌,可表明微生物检验工作开展价值。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菌数进行充分明确,并且对于菌种可以有效判断,从而临床研究针对性方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展开对应治疗,使其临床治疗效果获得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苏丽,石英.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病原微生物鉴定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24):3057-3060.

[2]郭萍.细菌性食物中毒66例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6):3794-3795.

[3]万磊.2015-2017年某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状况与病原菌检验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05):380-382+419.

[4]金艳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对策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4):71.

[5]朴泰弘.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和特点及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