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赤斑病药剂防治示范总结

/ 3

蚕豆赤斑病药剂防治示范 总结

吴宪志 *, 何友勋, 杨珊,王诏礼 , 赵龙,余莉,余娟, 张时龙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毕节 551700)

  1. 试验目的

蚕豆赤斑病病原是蚕豆葡萄孢盘菌,其以混在病残体中的菌核于土表越冬或越夏,是蚕豆生产中的最大的危害之一,能引起叶片功能丧失,叶片过早脱落甚至植株变黑枯死,豆荚、豆子受侵染失去商用价值,从而严重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了克服或减轻蚕豆生产过程中的赤斑病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必要探索蚕豆赤斑病防治技术,促进蚕豆产业健康发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2.1.1供试蚕豆品种

织金小青皮、成胡14号

2.1.2供试药剂

壮生代森锰锌80%可湿性粉剂(河北张家口金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1.3 示范用地

试验地位于毕节市农科所科研基地内,海拔1465 m,冲积壤土,肥力中上等,通风向阳,前作玉米,播种前用拖拉机一犁一耙,拣除残桩杂草,拍碎土块,土地基本平整、细碎、疏松。

2.2 试验方法与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平方米,行距0.4米,株距0.3米,重复间及四周走道宽1米。全收(面积667平方米)测产,四周设保护行。

2.2.1 试验方法

在发病初期3月7日进行第一次药剂喷雾处理,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

600倍,喷药量45kg/667平方米(共3壶,每壶15kg)。每隔7天处理一次,连续喷施3次。同时对照处理喷施清水,参照药剂处理的时间连续喷施三次。

2.2.1.1蚕豆赤斑病病情调查及处理效果评价方法

蚕豆赤斑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为:

0级——无明显病斑

1级——能见很少的针尖状细小病斑,占调查叶和豆荚面积的5%以下

2级——有明显的病斑,但病斑未超5个,病斑直径小于3mm,或占调查面积的在5%~20%之间

3级——病斑有5个以上或有较大块病斑,且病斑面积占总叶和豆荚面积的1/5~1/3

4级——叶和豆荚上的病斑数量较多,茎或叶柄染病开始也现赤色小点,边缘深赤褐色条斑,表皮破裂后形成裂痕;病斑面积大甚至相连,病斑面积占调查叶和豆荚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二分之一以下

5级——叶和豆荚上病斑数量很多,病健交界消失,病斑相连,叶片变为铁灰色,大量落叶,植株各部变成黑色甚至死亡剖开枯死茎部,可见黑色扁平的菌核,病斑面积占调查叶和豆荚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

药剂处理评价方法: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病荚数×各级严重度)/(调查对象总数×5)]×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2.3 数据处理

所用数据采用DPS软件处理,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比较分析。

2.4 田间管理情况

于 2020年10月27日播种,底肥每亩30kg过磷酸钙。11月19至11月29日分别达出苗期,出苗整齐。11月15日和12月23日浇水抗旱,12月24日匀苗、定苗。次年1月17日施提苗肥,尿素每亩10㎏,钾肥每亩5㎏,两种肥料混合施用。2月15日第一次中耕除草。因天气持续干旱,于2021年2月4日和3月12日分别浇水抗旱。3月7日、3月15日、3月21日分别用600倍代森锰锌喷雾防治赤斑病。4月5日第二次中耕除草。由于今年从播种到4月中旬干旱,降雨极少,虽经多几次灌水抗旱,但对试验产量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 结果与分析

3.1 各个处理间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各处理蚕豆的株高、单株产量、百粒重、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相关数据见表1、2、3、4,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知道药剂处理组相对其对照组各种农艺性状差别不大,的数据总体要好,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除了织金小青皮的产量),各品种药剂处理均比不处理增产,其中织金小青皮增产19.05%,成胡14号增产19.97%。在5%水平下织金小青皮的产量相比对照组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代森锰锌对不同的品种影响不同,但适当的药剂处理都能很好地减轻蚕豆赤斑病对蚕豆生长环境不良影响的压力,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和增加产量。



表1 室内考种表

品种名称

单株荚数

单株粒数

单株产量(g)

荚长(cm)

百粒重(g)

饱满度

均匀度

织金小青皮

16.1

32.8

22.4

6.7

71.7

均匀

对照1

15.8

32.1

21.8

6.5

71.1

均匀

成胡14号

12.2

20.7

23.9

8.6

118.8

均匀

对照2

12.1

20.5

20.1

8.9

119.0

均匀




表2 生育期记载表(月/日)

品种名称

出苗期

现蕾期

开花期

末花期

成熟期

生育天数

织金小青皮

11/20

2/28

3/6

3/28

5/18

180

对照1

11/20

2/28

3/6

3/28

5/18

180

成胡14号

11/29

2/28

3/5

3/31

5/24

177

对照2

11/29

2/28

3/5

3/31

5/24

177











表3 植株性状调查表

品种名称

株高(cm)

分枝习性

花色

叶形

荚形

荚质

着荚姿态

织金小青皮

61.0

直立形

紫红

椭圆形

直立

对照1

60.0

直立形

紫红

椭圆形

直立

成胡14号

67.5

直立形

紫红

长椭圆形

直立

对照2

66.5

直立形

紫红

长椭圆形

直立



表4各处理的产量分析表

品种名称

小区产量(kg/667㎡)

比对照增减产(%)

折公顷产(kg)

I

II

合计

平均

织金小青皮

276

244

230

750

250*

29.76

3750.00

对照1

193

197

188

630

192.67

2890.05

成胡14号

243

222

220

685

228.33

19.97

3424.95

对照2

185

192

194

571

190.33

2854.95


注:*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3.2不同药剂处理下蚕豆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

从表5、6可以看出,各时期药剂处理后的病情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防治效果明显,其中织金小青皮的防治效果达到38%以上,越到后期防治效果越显著;各个调查时间之间在的防治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在5%水平下第二次和第三次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舍弃第三次防治措施;成胡14号的防治效果在26.38%以上,3月11日即第二次处理后防治效果最明显,达到59.93%,第三次防治效果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品种的抗性、发病的时间迟早有一定关系。


表5不同药剂处理下的病害防治效果

调查时间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织金小青皮

对照1

成胡14号

对照2

织金小青皮

成胡14号

3月12日

16.35

26.37

21.46

29.15

38.00

26.38

3月19日

10.31

32.46

14.07

35.11

68.24

59.93

3月25日

8.65

31.61

15.64

35.56

72.64

56.02




表6 不同时间调查的防治效果间的比较

调查时间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织金小青皮

成胡14号

织金小青皮

成胡14号

3月12日

c

c

B

B

3月19日

b

a

A

A

3月25日

a

b

A

A



  1.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试验的讨论分析得知,代森锰锌可抑制蚕豆赤斑病发病和减轻其危害,改良蚕豆的生长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蚕豆产量改善其产品品质,但对不同品种其药效差别较大,所以选择防治蚕豆赤斑病的农药一定要根据具体品种的药剂试验筛选出最佳的防治药剂;从成胡14号后期防治效果下降可知施药一定要根据施药要根据作物发病规律适时施药才能达到最大效果。综上所述,代森锰锌对蚕豆赤斑病防治效果显著,但在蚕豆具体生产实践中一定要考虑作物的品种、发病规律等因素才能达到最大效果。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农科特派[2015]4001-2)

作者简介:吴宪志(1981—),男,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与生理研究。

通讯作者:吴宪志,高级农艺师,E-mail:475230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