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热补针法”治疗阳虚型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4

郑氏“热补针法”治疗阳虚型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蒲永乐1 苏成红 2 方晓丽 2

甘肃省中医院 ,兰州 730500;2.甘肃中医药大学 ,兰州 730000

摘要 目的:观察郑氏“热补针法”治疗阳虚型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阳虚型FC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热补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2例。热补针法组以双侧天枢、上巨虚施以热补针法,双侧支沟、照海、曲池、足三里施以捻转补法;常规针刺组取穴同热补针法组,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两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时完全自发排便次数(CSBM)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热补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常规针刺组为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CSBM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热补针法组CSBM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改善程度均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郑氏“热补针法”对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郑氏“热补针法”;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试验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主要是以排便时间延长、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质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排除全身系统疾病、肠管器质性病变及药物继发影响等因素的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我国传统医学中,便秘首载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后世医籍中又称“脾约”、“阴结”、“阳结”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达3%~17%[1]。慢性便秘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约为1:2.2,随着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随之增加,65岁以上人群尤为多见[2]。相关研究提示,针刺治疗FC有较为确切的疗效[3-4],热补针法是已故著名针灸学家郑魁山教授在“烧山火”手法基础上创立,具有温阳散寒、温经通络功效[5]。本研究运用热补针法治疗阳虚型FC,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特需门诊、中医慢病门诊、兰州市针艾源中医诊所阳虚型FC患者61例。本研究采用单盲法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6.5±12.8岁,病程35.35±12.25个月;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1.6±11.3岁,病程33.52±11.6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作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FC的诊断标准依据功能性便秘罗马III诊断标准[6]:(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粪或硬粪;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盆底支持);⑥自发性排便每周少于3次。(2)不用泻剂时很少出现稀便。(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症状在诊断前已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便秘的诊断标准:①排便时间延长,二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1.2.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依据《中医内科学》[8]中阳虚秘的诊断标准: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阳虚秘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③年龄在18~70岁的受试者;④病程在半年以上,5年以内者;⑤患者意识清醒,无失语、智能障碍,能理解量表内容并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基础疾病、精神障碍或传染性疾病患者;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及发热、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同时服用治疗FC药物,可能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者;④依从性差或晕针患者。

1.5剔除标准 ①无法按照设计方案治疗治疗者;②疗程期内失访导致该病例不能按治疗方案完成研究者。

1.6 治疗方法

热补针法组:选穴参照文献[9]。主穴选取双侧天枢、上巨虚,配穴选取双侧支沟、照海、曲池、足三里;操作:嘱患者先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中研太和牌一次性毫针,于主穴双侧天枢、上巨虚处施以热补针法,即术者针刺得气后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5次;针下沉紧后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5次,反复操作1 min,最后使针下沉紧,产生热感后,守气 1~3 min,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10];余穴施捻转补法[11],每穴操作1min,留针 30 min。

常规针刺组:选穴同热补针法组;操作:嘱患者先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中研太和牌一次性毫针,于主穴双侧天枢、上巨虚处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操作,每穴操作1min,不留针。余穴施捻转补法[11],每穴操作1min,留针 30 min。

疗程:2组均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

1.7 观察指标

1.7.1 完全自发排便次数(Complete spontaneous owel movements,CSBM)

指患者无需使用通便药物或手法,自发、有完全排尽感的大便次数,其中完全排尽感指患者自觉大便已完全排尽。

1.7.2 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12]

指对患者不同便质做出7个等级的划分:1分为分离的硬团; 2分为团块状;3分为干裂的香肠便;4分为柔软的香肠便;5分为软的团块;6分为泥浆状;7分为水样便。

1.8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疗效标准。治愈:2d以内排便次数≥1 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好转: 3d以内排便次数≥1 次,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未愈: 便秘症状未见改善。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61690f13d0ee4_html_b925b2ffc0089df.gif ±s)表示,组内比较,若成对的数据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服从则使用非参数检验。组间比较,若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成组t检验;组间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alpha=0.05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SBM、Bristol评分比较

首次治疗前1周开始采集数据,治疗前两组患者CSBM、Brist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CSBM、Bristo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 (P<0.05);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较,热补针法组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CSBM、Bristol评分改善程度均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FC患者CSBM、Bristol评分比较61690f13d0ee4_html_56049bc20de46d26.gif±s

组 别 例数 时间节点 CSBM(次) Bristol评分(分)

热补针法组 31 治疗前 1.22±0.57 1.83±0.62

治疗后 4.32±1.07#▲ 2.85±0.66#▲

随访时 4.17±1.02#▲ 2.71±0.65#▲

常规针刺组 30 治疗前 1.32±0.58 1.75±0.71

治疗后 3.51±0.53 2.13±0.85

随访时 3.21±0.96 2.03±0.77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针刺组同时间节点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热补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FC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 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热补针法组 31 22 7 2 93.5

常规针刺组 30 18 4 8 73.3

注:与常规针刺组比较,P<0.05;

3 讨论

便秘之症首见《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便秘病位在大肠,同时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是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失调、气血失和的一种局部表现。汉代张仲景已经认识到不同病机导致便秘的不同证型,其称便秘为“脾约”、“闭”、“阴结”、“阳结”,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张景岳以阴阳为纲,将便秘分为阳结、阴结两类,很受后人推许,其《景岳全书,秘结》曰:“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相关研究表明

[13],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候与体质密切相关,阳虚型FC患者多由各种原因导致气虚阳衰,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时间延长,形成便秘。

热补针法是郑魁山教授于实践中总结传统针刺手法理论,融会贯通、执简驭繁,综合烧山火、进火补法等特性,创立出的独特针刺手法,尤具温阳散寒益气之功效,能够使针刺部位甚至全身产生热感,对于阳虚、寒凝等症疗效显著[14]。便秘病位在大肠,天枢为手阳明大肠经募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阳病治阴”,指出六腑病证多取其募穴,大肠之病多取天枢[15]。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天枢穴可激活体表-副交感反射通路,从而改善便秘远端结肠运动[16]。上巨虚为手阳明大肠经下合穴,《灵枢》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邪在腑,取之合”。有研究指出[17],针刺上巨虚穴,可通过相关神经通路对大肠生理功能起到调节作用。支沟、照海、足三里、曲池均为临床上常用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诸穴共用以通调大肠腑气,益气温阳治疗阳虚型FC。

综上所述,在针刺治疗FC疗效较为明确的基础上[18],本研究中热补针法与常规捻转补法治疗阳虚型FC均取得一定疗效,但热补针法在改善阳虚型FC患者CSBM和Bristol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捻转补法。由此可见,热补针法治疗阳虚型FC疗效肯定,是临床治疗本病的优选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叶飞, 王巧民. 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06):111-113.

[2][1]苏成红, 蒲永乐, 张延菊,等. 郑氏“热补针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金洵,丁义江,王玲玲,等. 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10(02):97-101.

[4]王成伟,李宁,毛兵.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文献计量学研究与评价[J]. 华西医学, 2010(03):484-486.

[5]郑魁山,郑俊江,郑俊鹏,等.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290.

[6]Drossman D A .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I Process[J].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5):1377-1390.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1.

[8]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七版:2008:289-301.

[9]朱锐炫,章薇.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04):163-165.

[10]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291.

[1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3-234.

[12]Lewis S J , Heaton K W . Stool form scale as a useful guide to intestinal transit time.[J].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7, 32(9):920-924.

[13] 刘娜, 黄江, 何凌. 功能性便秘证候与体质相关性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v.19(90):165-166.

[14]方晓丽.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12-213.

[15]杨甲三. 腧穴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9-15.

[16]秦庆广,王海萍,刘坤,等.针刺天枢对正常、便秘和腹泻模型大鼠不同肠段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效应[J].世界中医药,2013,8(3):245-249.

[17]衣华强,马玉侠,方剑乔.上巨虚与大肠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05):429-430.

[18]Hui Z , Qin C , Min C , et al. Nonpharmacologic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for 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2018, 31:e13441.

基金项目类别(项目编号):郑魁山传统针法及临床经验传承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2305135901)

第一作者:蒲永乐(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E-mail:494668132@qq.com.

通讯作者:方晓丽(1963-),女,教授,大学本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传统针法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

E-mail:fangxlzyxy@163.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