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疆某基层雷达兵部队训练伤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5

驻疆某基层雷达兵部队训练伤分析研究

李晓雯 贾雪娇 王国锋

1空军 93886部队卫生处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 目的 了解驻疆某基层雷达兵部队训练伤发生的现状和发生率,深层次分析引发训练伤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找到防治训练伤的措施办法,为提升雷达兵部队训练效率,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供医护保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专家咨询、定出措施的办法,对驻疆某基层雷达兵部队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驻疆某基层雷达兵训练伤发生率为59.9%,损伤类型以软组织损伤(挫伤、擦伤、韧带撕裂伤)为主,主要集中在颈椎、腰椎等部位。结论 驻疆某基层雷达兵部队训练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重视不够,组训施训管训意识不强,训练伤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强训练伤防治教育,实施科学合理的防治干预措施,提升训练效果、提高战斗力水平。

【关键词】 基层 雷达兵部队 训练伤 分析研究


雷达兵部队是我空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担负繁重的指挥警戒值班任务。与其他兵种相比,雷达兵部队作为技术兵种,更侧重于专业训练,其训练伤防治既要兼顾共同科目,也要兼顾专业科目。特别是驻疆基层雷达兵部队大多具有独立性、偏远性特点,就医条件十分不便。因此做好驻疆基层雷达兵部队训练伤分析研究,重点在于找准训练伤发生的原因症结,加强防治训练伤的措施办法,降低训练伤发生率。当前雷达兵部队训练伤防治内容鲜见文献报道,为此本文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结论研究、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拟定驻疆基层雷达兵部队训练伤预防分析研究课题,既为训练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提高部队训练水平提供医护保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条件 ①能按照《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空军军事训练大纲》规定要求,正常参加军事体育科目和雷达兵专业科目训练。②样本基本代表了驻疆雷达兵部队的特点,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地域、环境、气候、水质等因素对军事训练伤发病因素的影响。③在年龄层次上,选取不同年龄、兵龄段的官兵,充分考虑到年龄大小、训练时间长短、身体机能等特点对训练伤发病率的影响。④在专业层次上,选取不同专业的官兵,充分考虑到从事岗位、训练强度等特点对训练伤发病率的影响。

1.1.2 入选结果 根据入选条件,本研究筛选了某驻疆基层雷达兵部队不同专业531名官兵,分别为指挥专业、装备操纵专业、司机兼电工专业、警卫专业、后勤专业。年龄18-25岁30名,25-30岁390名,30岁以上111名;入伍兵龄1-2年的177名,3-5年的145名,6-8年的83名,9-12年的67名,13年以上59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制定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经咨询专家、实地考察、座谈研究后,拟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军龄、职务、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岗位专业、是否训练伤、训练伤发生时间、训练科目、受伤类型、受伤部位、原因、临床诊断等。对于填写发生训练伤的研究对象,由医务人员最终诊断确定。

1.2.2 调查人员挑选 根据德尔菲(Delphi)法的特点及研究目的进行筛选。负责组织实施调查问卷的调查人员总共23名,人员为对调查问卷涉及医疗护理专业精通掌握,有着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具备组织调查问卷的资质,具有训练伤医治经验的卫生员。调查人员全程参与调查问卷实施,并对确定为训练伤的就诊病员逐一问诊、查体,登记并确认相关调查事项。

1.2.3 问卷调查实施 采用集中组织、无记名问卷填写的方式,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31份,有效率为96.5%。

1.2.4 诊断标准明确 诊断标准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规定:凡在参加军事训练中所发生的骨、软组织或器官损伤,导致参训人员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影响正常训练1d以上者为训练伤。规定1名官兵发生多种军事训练伤,统计总例数为1例。

2 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共填写训练伤调查表531份。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全部调查都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军事体育科目训练伤发生率。531名研究对象中训练伤者总计226人,训练伤总发生率59.9%。其中软组织损伤(挫伤、擦伤、韧带撕裂伤)发生率最高,为60.6%;骨骼肌肉损伤(MSKI)包括骨骼肌、神经、韧带和骨组织急慢性损伤,发生率31.1%,腕关节、腰部、膝关节为最常见MSKI部位。膝关节韧带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腰肌劳损发生率19.4%、15.4%、12.0%。

1 参加军事体育科目官兵各部位训练伤发生情况比较(n=531

负伤部位

伤病名称

例数

百分比(%

上肢 肩部

肩袖损伤

32

6.0


肩部肌肉伤

28

5.3

肘部

肘关节骨骼伤

15

2.8


肱骨外炎症

6

1.1

下肢 膝关节

膝关节韧带损伤

103

19.4


膝关节积液

62

11.7

足踝部

踝关节扭伤

23

4.3


脚掌、脚后跟痛症

12

2.2


骨膜炎

30

5.6

躯干 腰部

急性腰扭伤

26

4.9


腰肌劳损

64

12.0


腰间盘突出

82

15.4

2.2 专业科目训练伤发生率。参加专业科目训练总计479人,相比较侧重于军事体育训练科目,专业训练科目训练伤发生率较低,为17.3%,部位更偏重于手腕、颈椎、腰部等部位,发生率分别为28.6%、15.1%、15.4%。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训练伤后对官兵心理的影响更为明显,有36%的官兵表示训练伤对掌握军事训练技能的信心造成不良印象。

2 参加专业科目训练官兵各部位训练伤发生情况比较(n=531

负伤部位

伤病名称

例数

百分比(%

上肢 手腕

腕关节劳损

152

28.6


手指关节劳损

15

2.8

肩部

肩部肌肉伤

32

6.0


肩部炎症

19

3.6

躯干 腰部

腰肌劳损

67

12.6


腰间盘突出

82

15.4

头颈部

颈椎痛

80

15.1


颈部肌肉拉伤

21

4.0

2.3 专业岗位对训练伤的影响。531名研究对象中,战勤专业训练伤发生率53.9%,非战勤专业训练伤发生率5.5%。按专业分类,其中指挥类发生率2.4%,装备操纵类发生率16.2%,司机兼电工类发生率5.5%,警卫类发生率3.4%,后勤类发生率2.0%,战勤专业训练伤发生率较高,且集中在腰部、头颈部,与长期在训练和值班岗位久坐有直接关系。

3 不同专业岗位官兵训练伤发生情况比较[(%)]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手部

肩部

肘部

腰部

腿部

头颈部

合计

战勤专业

指挥

0

5

0

2

0

6

13


装备操纵

0

3

3

69

0

11

86


司机兼电工

0

2

0

20

0

7

29

非战勤专业

警卫

0

1

0

11

6

0

18


后勤

2

0

0

4

3

2

11

2.4 兵龄对训练伤的影响。按兵龄分类,其中兵龄1-2年的训练伤发生率102人次、占54.3%,兵龄3-5年的训练伤发生率7人次、占5.6%,兵龄6-8年的训练伤发生率9人次、占10.4%,兵龄9-12年的训练伤发生率15人次、占21.4%,兵龄13年以上的训练伤发生率29人次、占46%。从兵龄看,兵龄1-2年是训练伤多发的人群;其次是兵龄13年以上的群体;兵龄9-12年、兵龄6-8年、兵龄3-5年训练伤发生率逐步减少。

4 不同兵龄官兵训练伤发生情况比较[(%)]

兵龄

例数

有训练伤

有训练伤

1-2

188

102

54.3

3-5

124

7

5.6

6-8

86

9

10.4

9-12

70

15

21.4

13年以上

63

29

46.0

2.5 训练方法与训练伤的关系。①是否具备运动保健基本常识情况,具备占14.1%、一般占56.7%、不具备占29.2%,具备运动保健常识的官兵训练伤发生率最小。②训练前后是否进行热身练习的习惯和意识,总是热身官兵的训练伤发生率6.6%、偶尔热身的占24.1%、不热身的占69.3%,呈现递增趋势。官兵热身训练时间超过10min的训练伤发生率(5.1%)显著小于热身时间3~10min的训练伤发生率(65.5%)。③动作姿势是否标准标准来看,十分标准的官兵训练伤发生率(20.3%)小于不标准的官兵(79.7%)。同时有痼弊动作的部位训练伤发生率高达69.1%。

5 不同训练方法官兵训练伤发生情况比较[(%)]

类型

具体情况

例数

比例

运动保健知识

具备

75

14.1

一般

301

56.7

不具备

155

29.2

热身训练组织

总是热身

35

6.6

偶尔热身

128

24.1

不热身

368

69.3

动作姿势标准

十分标准

108

20.3

不标准

423

79.7

2.6 体质量指数(BMI)对训练伤的关系。按照WHO的标准分组,将官兵分为3组:低重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超重组(BMI≥25);超重组官兵训练伤发生率最高,为83.6%,低重组训练伤发生率其次,为73.4%,正常组的军训伤发生率最低,为10.6%。

6 不同体质量官兵训练伤发生情况比较[(%)]

分组

伤病例数

有训练伤

有无训练伤

低重组(BMI<18.5

94

69

73.4

正常组(18.5≤BMI<25

321

34

10.6

超重组(BMI≥25

116

97

83.6

2.7 医疗护理程度与训练伤的关系。根据调研情况,发生训练伤后,官兵能及时就医的康复率63.1%、偶尔就医的康复率27.3%、没想过就医的康复率9.6%,训练伤复发率分别为5.9%、47.8%、72.3%,及时就医对降低训练伤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

7 不同医疗护理程度官兵训练伤发生情况比较[(%)]

类别

康复例数

比例

及时就医

335

63.1

偶尔就医

145

27.3

没想过就医

51

9.6

3 军事训练伤特征分析

军事训练伤是指部队参训人员因军事训练所致病理生理功能改变的损伤性疾病,包括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器官损伤等3大类,其是导致训练缺席、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当前驻疆雷达兵部队练兵备战任务繁重,训练强度逐渐加大,训练伤发生率亦有上升趋势。

不同岗位的人员训练伤流行病学特征不同,通过统计发现,腕关节、膝关节、腰椎、颈椎伤的比例最高,这与雷达兵部队训练类型有关,官兵担负战备训练任务,由于长期久坐、缺乏体能锻炼、使用肢体部位固定、腰背肌功能减退等原因导致训练伤发生。同时,战勤专业人员作为雷达兵部队的主力军,相对于后勤人员及其他人员,训练伤受伤比例均较高。

兵龄对训练伤发生率有明显影响。兵龄1-2年训练伤主要与训练任务重、训练强度大、疲劳训练、训练经验不足等因素相关;兵龄13年以上群体是连队的骨干力量,与个人训练总时间长、身体机能弱、积累训练伤多、组训任务重等因素相关;兵龄3-5年、兵龄6-8年、兵龄9-12年群体是身体机能旺盛的黄金时期,而且部分都能熟练掌握训练技巧,训练伤发生较少。大多数人在新兵训练期间发生初次训练伤,说明部分人员身体素质不过硬,防护知识掌握不够。入伍后发生伤病时就诊率高于入伍前,这说明入伍后官兵的健康意识有所增强,部队医疗保障完善,官兵能够及时就诊。

训练伤防治知识掌握率仅占14.1%。掌握程度不同官兵的训练伤发生率不同,官兵防治知识储备影响训练伤发生率。官兵训练时热身与拉伸练习对训练伤预防有积极影响,在训练时热身与拉伸的官兵受伤率低于未热身与拉伸的官兵。训练前的热身运动,可提高代谢功能,增加肌肉的收缩与舒张速度,提高肌肉组织的神经兴奋性,加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柔韧性,较好适应训练实施。训练后的拉伸运动可使训练后的肌肉、骨关节得以调整,减轻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肌肉酸痛及僵硬程度,缓解局部疲劳,避免肌肉、骨关节受损。

BMI正常组的训练伤发生率显著低于超重组和低重组。从理论上讲,BMI较高者髋关节外展力矩较高。为了弥补这些较大的力矩,训练时身体会逐渐增加髋关节外展肌(偏心)的强度。更大的膝盖刚度【体质量较高的跑步者(≥80KG)中更常见】显著增加了受伤的概率。而BMI低的官兵处于训练伤风险最高状态。因此,对体质量不达标的官兵应予以关注。

健康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轨,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停留在记录在本的层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设备携带不齐全,就医环境简易,战士就医时部分辅助检查无法完成;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接触临床医患者较少,缺少实践,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在门诊时有些训练伤发现不及时,诊断不明确或者误诊,部分战士带伤训练,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贻误病情。

4 军事训练伤防治措施

雷达兵军事训练伤有其独有的特点,抓好综合防治对降低发病率、提高战斗力有明显促进作用,特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4.1 要注重增强官兵防治意识。各部队要认真贯彻军事训练健康防护规定要求,将防护教育纳入军事训练计划一并组织,使参训人员认清训练伤预防的必要性,了解军事训练伤发生原因,普及训练防护知识,详细学习运用正确的操作规程。各训练主管部门要端正训练伤防治工作摆位,深入一线检查部队训练,指导部队实施科学组训,把训练伤防治纳入训练成绩考核,将训练伤发生率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提高部队对防治训练伤的重视。基层军政主官要抓好督导、推动落实,引导官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长期自我保健观念,达到减少急、慢性伤病发生的目的。医护单位可加大训练指导力度,利用巡回医疗、视频教学等方式普及防治教育,提高官兵防治意识。

4.2 要坚持运用科学组训方法。按照军事训练大纲要求,结合部队所处地域和实际任务情况,征求卫生部门的建议,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科学分配训练时间,训练量要大小均衡,训练部位要上下肢结合,训练负荷要轻重适度,训练内容要难易有序,由简单到复杂,先单项训练后组合练习,避免长时间单一科目、同一部位重复训练,切实统筹安排,交替进行,提高质效。专业训练期间保证战士间隔休息时间,每训练45分钟休息10-15分钟,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久坐,而增加腰椎、颈椎的负荷。组训人员要加强动作要领规范讲解,使官兵掌握训练科目的标准动作、规范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了解训练伤发生原由,及时纠正官兵痼弊错误动作,因人施教,耐心讲解,训练中穿插小游戏、小比武,引起战士的训练兴趣,激发训练热情。

4.3 要严密统筹训练组织实施。有效利用已有场地、器材、时间等资源,科学统筹安排训练内容,军事训练时强调循序渐进,强度逐步增加,做好准备活动,重视循环训练法,完善场地设施设备、注重训练保障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伤病康复训练,加强训练前热身活动及训练后拉伸恢复,训练过程中注重采用多样辅助方法,以降低体质量负荷,加强腰背部核心力量,提高下肢灵活性及稳定性、骨盆控制能力和身体柔韧性、协调性,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风险。合理调配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比例,将无氧跑步训练纳入训练计划,减少跑步距离并降低受伤的风险,并根据训练成绩调整训练强度、时间、方式。一般训练时心率要达到最高时的60%~90%,低于60%会失去训练效果,高于90%则不能持久。训练计划可由训练部门和卫生机构共同研究制定。

4.4 要加强医疗卫生防护措施。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与睡眠质量。训练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搭配,训练前的一餐应当以易消化的高糖低脂食物为主,训练后可适当进食高脂、高蛋白类食物,出汗较多时要适当补充水和盐分。医务人员要根据官兵的身体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急救预案,完善必备的急救设备,如急救箱、创伤绷带、骨折固定夹板、担架等均应配备齐全,在训练过程中应携带急救箱,深入训练现场,加强巡诊,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处置。要做好相应的心理教育疏导工作,讲清心理因素对训练的影响及保持心理稳定的方法,克服训练中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重视训练伤的康复治疗。

军事训练伤防治也是提升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要避免降低训练强度、缩减训练科目的单纯“防治”观点,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科学施训上,需要持之以恒做好其特点规律研究,在降低训练伤发生率中提高军事训练水平,提升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张莉,薛刚.《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应用研究及其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286-288.

[2] 陈欣,杨柳,段小军.某特种兵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9,62(4):305-306.

[3] 宋小波,王斌,张丹璇,等.不同预防措施对军事训练伤影响的系统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8):64-72.

[4] 袁晓薇.急性训练伤的预防与急救研究[J].医药前沿,2020,10(20):232-233.

[5] 王汝武,刘洋.武警某部统训试点新兵军事训练伤调查与防治[J].武警医学,2018,29(6):571.

[7] 魏从光,师超峰,张建峰,等.多维度评估干预在新兵训练伤防控中的探索研究,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5):41-4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