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

任茗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产业园区发展从1.0蜕变至3.0,逐步走向产城融合的园区形态。本文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介绍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产城融合;园区规划;功能配套;用地供给


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其形态、功能、业态不断演变。从最开始的简单集聚,到形成产业集群,再到产业生态,带动产业载体从园区1.0蜕变至园区3.0(即科技园区),产业形态、发展动力和物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产业以简单集聚为主,围绕大企业产品配套或由于产品的相似而在某一区域形成了产业集聚区,其开发模式粗放、园区功能单一,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而使企业建厂,产业和产业链没有太多核心要素,依赖技术进口,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20世纪以来,产业园区向2.0方向演进,园区逐渐形成在某一领域内,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形成产业集群,注重产业链的打造,积极向上游研发和下游销售等环节延伸,制造和服务并存,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强,高端产业也开始出现,其发展动力由单纯的投资办厂与创业孵化并举,形成了研发楼宇与工业厂房两种物业形态。而随着如今我国的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园区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更加强调产城融合,形成了园区3.0的产业生态,此阶段产业形态不再是单纯的制造业,而是以新兴产业和原创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为源动力,更加强调服务经济的配套。在空间上去中心化,实现网络化生产的平台型企业,主要由楼宇-公共空间和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的形态出现。

从园区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随着园区功能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也不断深度融合。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没有载体支撑,缺乏发展动力;而没有城市完善配套的园区也只是厂房的集合,园区发展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在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的需求愈发受到重视,只有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发展,方能实现“产—城—人”的高度融合,是未来城市及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1、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外高端技术转移,在产业链上缺乏核心要素,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粗放式发展,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人们对空间及功能配套要求不高,因此,形成了产城分离的现实情况。而随着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不断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构建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是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完备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2、产城融合,完善配套

产城融合是针对目前产城分离的园区发展模式而提出的,单一功能的工业园区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需要在功能上进行高度融合。园区实现良性运转,需达到职住平衡,面向园区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面向城市的生活性服务业两大核心载体,是园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服务设施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的配套完善,也是园区吸引力的一项核心指标,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园区风貌,提升了园区品质。

3、园区空间发展模式优化提升

园区发展方向发生转变,其空间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园区的企业之间相互缺乏关联,只是单纯的相似产业功能的集聚。而新型园区建设,更需考虑产业的分工协作,提升产业链,主要由三种发展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由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为龙头,带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围绕其进行分工协作;(2)中小企业共生模式: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相互分工协作,形成良性互动;(3)多样企业融合模式:既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实现早期的快速发展;又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功能更加复合,企业生态稳定性更高。

4、多样化园区合作模式

园区的发展不仅依靠社会资本的注入,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在园区互动、设施配套、税收政策等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的投入,积极引入产业链端的龙头企业,从而引导园区发展步入正轨。

二、案例研究——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

1、园区概况

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位于富阳富春湾新城,富阳“撤市设区”和杭州拥江战略的推进使富春湾新城由从原先富阳江南工业副组团的区域定位转变为富阳融杭的前沿阵地。灵桥产业区块总用地面积约3.45平方公里,依山傍水,生态山水格局特征明显。园区内现有规上企业82家,以造纸业为主导。区内建设用地以工业用地、村庄用地、农林用地为主,布局分散。

616e87889125f_html_bc9e1652d576b2b5.png


1 灵桥产业区块基本概况

2、现状问题

现状园区以造纸业为依托,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经济效益较低,已不能满足地区融杭发展的需求。为实现园区产业能级提升,富阳区政府积极引入科技型企业,新亚低温、飞旋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相继落户。然而,现状园区内设施配套不足,空间环境品质较低,未来片区产业发展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引导各类高科技企业的合理落地,优化环境配套,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园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规划策略研究

基于对灵桥产业区块问题的剖析,规划在产业体系重构、功能设施复合、产业用地供给、园区合作共荣几个方面提出策略,构建园区发展骨架。

1)产业体系重建策略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高端制造业成为国际产业竞争新焦点,国家层面出台“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政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破解园区原有的单一功能的产业局面,需对产业功能进行进一步深入谋划。基于场地优势,依托原有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承接杭州主城区的科技创新溢出,规划产业体系围绕“智能制造”,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高端制造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等未来产业,配套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形成“孵化-智造-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

2)功能设施复合策略

灵桥产业园区在发展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在核心节点处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两大中心的建设。通过对居住、商业、设施的配套,在富春湾大道核心界面布局生活性服务中心,为园区提供城市服务功能,协调好职住平衡。在同登路沿线布局以科技服务、会议交流、金融法律咨询等功能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中心,为园区的招商引资、信息化发展提供平台。并在各产业功能单元内布局工业邻里中心,组团化布局和服务配套,实现园区功能品质的提升。

同时,强化灵桥溪和小源溪两条生态绿廊的利用,依托绿廊布局体育设施配套及交往交流空间,打造集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绿廊,串联各大功能板块。

3)产业用地供给策略

产业用地是产业供给要素的核心,灵桥产业园区在规划中,依据企业规模及行业发展阶段综合考虑用地供给,明确供地规模、供地方式和供地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园区布局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基地、企业园和双创三类生产空间组织模式。

616e87889125f_html_ed45ecb771601ae4.png

2 产业用地供给三大模式


616e87889125f_html_beed416c86d2080b.gif

616e87889125f_html_9b7842fd454a7e41.png

3灵桥区块三大模式平面分布


双创模式以设施空间为导向,小规模供地或者非独立供地,功能集约紧凑,建筑空间灵活开放,智能化、网络化趋势明显,适合作为联合办公、孵化器、加速器或创业培训机构等。企业园模式是以组合空间为导向,中小规模供地为主,生产紧密结合研发,研发占比高,建筑空间成组成群,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高,强调生产协作和关联配套,注重环境品质的塑造。基地模式则是以生产空间为导向,大规模供地,工艺产品线流程清晰,建筑空间大跨度联合使用,规模化、产品化生产,产品和工艺决定其空间,造价关联形象。灵桥产业区块在对地块条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三种模式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分布,指导空间形态规划方案的推进。

4)园区合作共荣策略

政策突破是园区发展的先行动力,为加速融杭步伐,灵桥区块联合滨江区共同成立“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 ,立足“全市域”“一张图”“一盘棋”,充分发挥高新区(滨江)产业先发优势和富阳区空间优势,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高新区(滨江)、富阳两区将以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权责清晰、创新机制为原则,合力将这一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

在运营主体上,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为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派出机构,负责合作区的产业政策制订和落实,统筹产业项目招商、建设、管理、运营,协调行政审批服务。管委会下设若干内设机构,人员由高新区(滨江)主导、商富阳区共同组建,按高新区模式管理。在运营模式上,以“富阳区交净地、高新区(滨江)做产业”为原则,由合作区管委会实行独立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的开发模式。在审批服务上,特别合作区将实现“行政审批不出区”,凡涉及合作区内的企业或产业项目的行政审批事项,由两区充分授权给合作区管委会,由管委会直接负责。

滨江区有产业缺空间,而富阳有空间缺产业,充分联动,利用合作区运营管理上的优势,承接滨江优势企业转移,招引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将为灵桥先期发展带来契机。

三、结语

园区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未来产业园区和城区的边界将更加模糊,产城融合发展是针对当下园区配套不足、环境低下、活力缺失而提出的。传统工业园区应立足自身优势,寻求转型发展的契机。本文以灵桥产业区块为例,从产业体系重构、功能设施复合、产业用地供给、园区合作共荣等方面提出转型发展路径,为相关园区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增刊1):99-103.

[2]曾振,周剑峰,肖时禹.产城融合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J].规划师,2013,12(29):46-50.

[3]孙丽敏.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探究[J].经济论坛,2014(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