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维生素K1过敏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1

1 例维生素 K1 过敏 患者的护理体会

余霞

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646000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维生素K1患者过敏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21年01月19日收治的重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使用维生素K1过敏后的护理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论本文旨在探讨肌内注射维生素 K1过敏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提醒医护人员在临床使用中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对此类案例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提供借鉴,确保患者用药安全[1]

[关键词]维生素K1过敏;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病情介绍

患者罗某,女,30岁,住院号19031120,于2021年01月19日14时56分,因“停经40+2周,核实孕周38周,入院待产”入院。病史要点:停经13+4周在我院建卡,NT检查正常。孕4+月后感胎动至今,唐筛低风险,胎儿四维彩超未见异常。OGTT正常。孕33周我院查总胆汁酸22.3umol/L,肝功正常,结合既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诊断为“重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予以“熊去氧胆酸片 350mg po tid”治疗,因“胃部不适”自行调整剂量为“150mg tid”治疗至今,定期复查总胆汁酸及肝功,孕37+4周查总胆汁酸14.1umol/L,建议住院终止妊娠,患者及家属未遵医嘱。孕中晚期无头昏、眼花、口干、心悸、胸闷、双下肢水肿,偶有皮肤瘙痒。未规范产前检查。现停经40+2周,核实孕周38周,无明显腹痛肌阴道流血流液,胎动异常,再次来院,门诊以"重度ICP、瘢痕子宫、足月孕待产"收住院。

1.2治疗过程

入院后予以行病重,给予每日两次吸氧2L/分,持续30min,行胎监Bid,每日0.9%NS 4ml+倍他米松12mg肌肉注射,维生素K1 10mg肌肉注射,每日三次口服熊去氧胆酸片350mg,1月20日15:30分停倍他米松,于1月20日22:00出现双侧腰骶部各有一7cmX8cm皮疹,高于皮肤,肩颈部见散在小皮疹,诉瘙痒

,给与5%GS 100ml+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输入;于1月21日15:20全身多处散在皮疹(阴阜、乳房)、双侧腰骶部各有一7cmX8cm皮疹,高于皮肤,自诉瘙痒,给与每日一次氯雷他定胶囊10mg口服后1月21日20:00诉瘙痒缓解,全身皮疹逐渐消退,于2021年01月25日13时零分出院,出院时未见皮疹。

1.3护理方法

1、修剪指甲;2、指导穿宽松棉质衣裤、保持皮肤清洁;3、禁止搔抓,使用温水擦浴,勿用肥皂擦洗;4、指导进食无刺激性食物;5、保持会阴清洁,勤换护理垫,每日行两次生理盐水会阴擦洗;6、每日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仔细询问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心悸、呼吸困难、腹痛等其他伴随症状,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红斑情况,红斑的范围、颜色、皮温、瘙痒程度等症状,班班交班,密切观察。

维生素K1作为一种临床常用药物具有促进肝脏内凝血因子合成而促进凝血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维生素K缺乏或低凝血酶原血症导致的出血或出血倾向患者的防治用药。但其所导致的过敏反应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2]

3 讨论

维生素 K1 在临床上的使用途径为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极少用于口服,不良反应少[3] ,一般很少引起过敏,故不需要常规皮试。过敏反应是由辅料聚山梨酯 80引起的,聚山梨酯 80 在体内释放组胺,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国外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5 年(1998 ~ 2002 年)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维生素 K1 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仅为 3/10000。近年来维生素 K1 注射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有研究报道 ,维生素 K1 肌注后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维生素 K1 肌内注射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因为是维生素类,医护人员使用该药物时重视不够[4];维生素 K1 引起的皮肤反应较少见,可包括肌注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应 ,本研究旨在提醒医护人员在临床使用时要提高警惕,安全用药并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小妮,张晓娥,王娟.维生素K_1肌内注射后发生迟发性局部过敏反应1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8):252-254.

  2. 李孜,付平,周莉等.肌肉注射维生素 K1过敏的临床证据.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8):641.

  3. 刘俊,鲍隆梅,谭艳 .1 例因盐酸消旋山莨菪碱与维生素K1合用致肢体麻痹的观察及护理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1):60-61.

  4. 朱扣柱,洪远,洪荣 . 肌注维生素 K1 致严重过敏样反应1 例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