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

应用

王有利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 水市 323600

【摘要】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8例旋后外旋型IV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甲乙组,分别给予外侧+前侧入路固定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乙组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可有效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旋后外旋型IV度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


临床对于旋后外旋型IV度踝关节骨折主要用手术治疗,目的是实现患者踝关节解剖结构的重建,但由于不同的入路对显露的患处部分也会不同,所以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方式才能确保手术治疗效果[1]。本文将对后外侧入路内固定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研究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一共收治78例旋后外旋型IV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39例,对本次研究内容均有知晓的权利。年龄:甲组32-68岁(44.18±9.67),乙组33-69岁(45.29±9.58);性别:甲组男性27例、女性12例,乙组男性26例、女性13例。对比甲乙组的资料,两组间差异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如下:指导患者俯卧于手术台,选取硬膜外麻醉,用气囊止血带帮助患者止血,纵向做10厘米左右的切口于腱外侧和外踝的中点,将其逐层剥开,同时注意对患者的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加以保护。然后将患者踇长屈肌以及腓骨短肌逐步分离,往前牵引腓骨短肌,往后牵拉踇长屈肌。暴露患者外踝骨折端,随后清除嵌顿的软组织,并整复患者的骨折位置,对其进行复位。接着采用1.5毫米的克氏针暂时固定,并在腓骨后侧放置适合的钢板。如果患者的复位不理想,就用锁定螺钉、拉力螺钉进行纠正。之后暴露更多的后踝,同时注重保护患者的胫后血管神经,并恢复平整其关节面,根据骨块的大小择选适合的内固定物。再从患者内踝作弧形切口,使得切口刚好能暴露骨折端,并对其加以整复,然后运用克氏针加以固定,在内固定过程中药选取适合的进针角度,切勿戳穿其软骨面。如果患者的三角韧带有撕裂伤,就要再作弧形切口修补韧带。最后检查患者下胫腓联合稳定性,随后对手术切口进行冲洗,并逐层缝合。

外侧+前侧入路固定治疗如下: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准备工作同以上方式。从外踝直接作一切口,将其逐层剥开,将外踝骨折位置暴露出来,并对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和凝血块进行清除,然后复位固定钢板螺钉,牵引复位患者后踝骨折块,用螺钉由前方入路向后固定踝骨块。再作弧形切口于内踝部位,适当暴露患者骨折端,并予以整复,同时用克氏针予以内固定。在内固定过程中选取适合的进针角度,切勿将软骨面戳穿。如果患者三角韧带出现撕裂伤,就再作弧形切口修补韧带。最后检查患者胫腓的稳定,随后对手术切口进行冲洗以及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以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判定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甲乙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x±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天数(d)

甲组

39

258.54±29.87

109.32±11.65

8.12±1.23

20.43±5.54

乙组

39

215.13±24.65

87.32±9.65

6.10±0.87

13.87±4.28

t

-

43.41

22.00

3.02

6.56

P

-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效果对比

甲组中只有29例患者的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4.35%,而乙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3%(38/39),乙组显著高于甲组(P<0.05)。

3.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想要稳定该关节的解构,离不开骨性结构以及周围韧带的维持作用。临床常用手术内固定手段治疗具有后踝损伤的踝关节骨折。外侧+前侧入路在翻转外踝骨折时会损伤患者的韧带,虽然手术后能用可吸收缝线加以修复,同时还可用螺钉固定下胫腓,帮助愈合其瘢痕,但从长远看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的保障性差,容易引发众多的不良反应,如创伤性关节炎等,进而不利于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2]。而后外侧入路能够规避以上风险,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但要注意后外侧入路做切口,其周围有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在对其进行牵拉和切片的过程中要防止其被损伤,阻碍足外侧浅静脉回流,引发患者皮肤麻木。同时在固定过程中,螺钉尾帽要放置于患者结节胫骨侧内,其出点位置位于前结节胫骨侧,以免下胫腓间隙切入过程的螺纹。此外,因为后踝为粉碎性骨折,所以尽量用钢板固定后踝,为其复位的稳定性提供保障[3]。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甲组,同时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P<0.05),说明乙组手术入路方式对于疾病治疗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疾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段礼鹏,马国驹,赵合意,等.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6):44.

[2]周廷玉,郭双红,陈金,等.对比分析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C]//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2019.

[3]周斌,李朝旭,覃雄楚.探究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032(014):222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