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CSP)与高频电切除治疗结肠息肉疗效对比分析

/ 2


电子结肠 镜下冷 圈套切除 (CSP) 与高频电切除治疗结肠息肉疗

效对比 分析

洪森 1 周丽敏 2

  1.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消化内科,2.

  2.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医教部,福建

  3. 福州 350003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电子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级机关医院从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治疗的结肠息肉(5mm<息肉直径<10mm)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治疗方式、并发症、复发结果情况。结果:冷圈套切除组的息肉切除时间比高频电切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切除组术中出血率高于高频电切除组,但术后迟发性出血率小于高频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息肉复发率冷圈套切除组低于高频电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用于治疗结肠息肉(5mm<息肉直径<10mm),安全性高,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低,疗效好,可作为首选方式。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下圈套切除,高频电切,并发症,复发

结肠息肉在消化科很常见,指结肠镜下发现的隆起于肠腔表面的上皮来源的增生性病变,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1]。常见的病因有感染、年龄、生活习惯、遗传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本研究针对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息肉的治疗方式、并发症、复发结果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帮助。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收治的1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结肠镜下治疗的不同方式分为冷圈套切除组和电切除组,每组各80例。冷圈套切除组女33例,男47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6.13±10.46)岁,息肉平均直径(7.45±1.41)mm。高频电凝电切组女36例,男44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5.22±10.81)岁,息肉平均直径(7.24±1.48)mm。2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息肉直径)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诊断为良性结肠息肉(直径5mm-10mm),有电子结肠镜治疗指针;向患者告知病情,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内镜治疗同意书。(2)排除标准:有肠镜检查及治疗禁忌症;结肠息肉恶变、肠癌、遗传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哺乳期与妊娠期妇女;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操作器械:电子结肠镜(日本Olympus公司,CF290),高频电刀装置(德国爱博电刀,VIO 200S),冷圈套器(南京微创)。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准备,完善血常规、凝血、心电图等检查。患者术前1 天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晚餐流质饮食后禁食,晚上20:00口服1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凌晨3:00左右口服2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以排清水样便为佳。高频电切组,采用通电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功率35~40 W,每次通电时间2~4 s,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冷圈套切除组通过结肠镜活检孔道将冷圈套器送入并套取息肉,将息肉边缘0.2cm正常组织套取完全后逐渐收紧勒除息肉,之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2组息肉均进行标本回收做病理检验。切除息肉后均观察创面出血情况,时间约5分钟,如果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则退镜;如果创面仍有出血,则计入术中出血,予电子结肠镜下置入至少1枚钛夹封闭创面止血,再次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无活动性出血后退镜。术后卧床休息,流质饮食1天,后改为半流质饮食;连续3天观察腹痛、腹胀、大便颜色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6191d3a72a153_html_d7fd471cff615b30.jpg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观察指标

2.1息肉切除时间

冷圈套切除组患者结肠息肉切除时间为(3.67±0.67)s,电切除组为(6.58±1.21)s,差异显著(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术中出血(内镜治疗期间观察5分钟内活动性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术后2周内便血)发生率。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

术后出血

冷切除组

80

10(12.5%)

1(1.25%)

电切除组

80

4(5%)

4(5%)

2.3 随访情况

于术后6个月行结肠镜检查,统计息肉复发率。

组别

例数

息肉复发

冷切除组

80

3(3.75%)

电切除组

80

7(8.75%)

3.讨论

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息肉的患病率超过25%,大约三分之二的结直肠息肉是腺瘤性癌前病变,有可能变为恶性[2]。电子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结肠息肉,同时可进行内镜下治疗。有研究表明,对于≤10mm的小息肉,推荐使用冷圈套切除术[3]。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冷圈套切除术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热切除。结直肠内镜下圈套器高频电息肉切除术存在诸多并发症,如肠穿孔、肠出血和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等。而冷圈套切除术因无需高频电切,则可避免上述并发症[4]。本研究中冷圈套切除组息肉切除时间短于高频电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切除组由于减少了结肠镜操作时间,病人术后腹痛、胀气、恶心等不适症状减轻,恢复快。

关于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CSP组术中出血10例(12.5%),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1.25%),热切除组术中出血4例(5%),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4例(5%),两组中均无穿孔发生。冷圈套切除组中术中出血发生率高于电切除组,但术后迟发性出血率较热切除组低。两组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冷圈套切除组中是没有电凝止血,直接机械切割息肉,术中的出血率高于热切除组;而电切除组中通电切除息肉时,有电凝止血作用,当时创面焦痂形成,可造成短暂止血的假象,术中出血率低,但由于术中电凝切除息肉创面的深度及广度大于均冷切除组,易损伤肠壁粘膜肌层甚至下层的丰富血管,从而增加了术后迟发性出血率。同时冷圈套器切除组术中出血发现及时,出血部位经生理盐水冲洗后定位明确,并可使用钛夹夹闭有效止血,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研究显示,相对于电切除组,冷圈套切除组创面溃疡面积小,暴露的血管少,创面愈合更快,冷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少,基本上无延迟性出血及术后穿孔的发生[5]

本研究中对于术后随访,息肉的复发率冷切除组较热切除组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术后复发的原因除与性别、年龄、饮食、吸烟、饮酒及遗传因素有关,还与是否有结肠腺瘤病史及结肠腺瘤数量、大小、病理类型、瘤变程度等因素相关[6]。因此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定期复查电子结肠镜以预防复发。在息肉的治疗方式上冷圈套切除优于热切除组。

综上所述,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其使用器械要求相对简单,仅需1把圈套器,操作方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息肉切除并发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琦玮, 沈榕, 陆玓,等.微探头超声内镜在大肠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5(3):72-75.

[2]陈晓宇,杨志平,等.结肠息肉癌变相关因素的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0,41(01):56-59.

[3]Ortigao Raquel,Weigt Jochen,Afifi Ahmed,Libânio Diogo,et al. Cold versus hot polypectomy/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J].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 2021;1-9.

[4]李叶茂,翟自鹏,王军,等.结直肠息肉相关冷切除术的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17):3429-3433.

[5]Fukushima Hirofumi,Sakamoto Naoto,Shinbuya Tomoyoshi,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rly Mucosal Healing Following Hot Polypectomy and Cold Polypectomy[J].Medical Science Monitor,2021,27.

[6]兰琴,魏玉霞,影响结肠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术后复发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8):59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