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4


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陈林

福建省建宁县总医院 福建 建宁 354500

【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6例为本次观察对象,时间为2019年1月到2020年11月期间,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平均分组(43例/组),其中对照组突发性耳聋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突发性耳聋患者——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定,并比较听阈测试、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且听阈测试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为理想,P值均小于0.05;且治疗后PLT、Hcy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为理想,P值均小于0.05;而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分别为13.95%、11.63%,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较地塞米松而言,甲泼尼龙的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更客观,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而言,更值得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


突发性耳聋是常见的耳鼻喉科急症,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尚未明确发病机制[1]。 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包括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骤然性特点、未知原因特点等,患者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双侧听力减弱或者是单侧听力减弱,此外患者可伴有耳鸣症状、眩晕症状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在突然发病后,往往心理压力大,易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突发性耳聋暂时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上,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由于具有抗炎、抗病毒及免疫抑制效果,能对血管内皮水肿起到缓解作用,增加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促使其听力恢复。目前临床对于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案比较多,其中较常用包括局部药物治疗方法、全身性药物治疗方法。由于全身用药进入淋巴液难度大,且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因而近年来该治疗方案已经被局部用药逐渐取代。耳后注射是临床新型局部给药方式,与全身用药比较而言,前者安全性更高,并且临床疗效确切。但是临床相关研究尚未表明对于何种药物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更佳。临床有关研究指出,在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当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积极作用。甲泼尼龙是比较新型的一种中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药物半衰期相对比较长,通常可达36个小时。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耳鼻喉科治疗的8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使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进行治疗的情况,以进一步探讨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8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86例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43例观察组中,男、女性患者各占25例(58.14%)、18例(41.86%);年龄范围为17岁~70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3.82±13.53)岁;病程时间为1至25天,平均病程(13.68±6.52)d;其中10例为双耳发病,33例为单耳发病。

43例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各占24例(55.81%)、19例(44.19%);年龄范围处于16岁~7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4.11±13.28)岁;病程时间为1至26天,平均病程(13.73±6.51)d;其中双耳发病有11例,单耳发病有32例。

将存在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有激素使用禁忌症、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排除。将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得知,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

1.2 方法

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均接受银杏叶提取物、维生素B1和甲磺酸培他司汀3种药物联合口服治疗。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用法:将10mg的地塞米松与5%葡萄糖溶液250ml进行融合,采取静脉输液的方式予以患者,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后改为每日5mg的地塞米松。

观察组——则选择甲泼尼龙治疗,方法:静脉滴注甲泼尼龙(70mg)+5%葡萄糖溶液(250ml),持续3天;接着调整剂量35毫克,按照1次/日的频率持续治疗3天;接着调整为口服甲泼尼龙片20mg/每日。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①监测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后的听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②观察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听阈恢复情况,以判定疗效;③观察记录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进行对比分析;④记录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统计发生的概率。

1.3.2 疗效判定标准[2]

痊愈——突发性耳聋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耳鸣、耳堵塞感、恶心、眩晕、呕吐等)全部消失,听力恢复正常。

显效——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受损听阈等情况。

有效——治疗后,患者受损听阈改善达到15dB及以上,但低于31dB。

无效——听力未出现好转或改善水平在15dB以下。

总有效率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总概率减去无效概率的差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20.0统计程序对2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当中的听阈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用率表示患者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用卡方检验。若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听阈测试情况

2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的听阈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数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听阈为(52.78±5.39)dB,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阈对比

分组

例(n)

治疗前(dB)

治疗后(dB)

观察组

43

70.45±10.73

52.78±5.39*

对照组

43

70.52±10.68

60.38±6.72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对比(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3

18

13

9

3

40(93.02%)*

对照组

43

10

12

11

10

33(76.74%)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情况

2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的PLT及Hcy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数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PLT指标[(200.10±25.30)*109/L]、治疗后Hc指标[(12.60±3.50)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对比(±S)

分组

例(n)

治疗前PLT(*109/L)

治疗后PLT(*109/L)

治疗前Hcy(μmol/L)

治疗后Hcy(μmol/L)

观察组

43

220.05±23.50

200.10±25.30*

27.85±4.15

12.60±3.50*

对照组

43

220.00±23.60

212.50±25.95

27.90±4.10

20.65±3.55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发生情况

经过对比2组突发性耳聋患者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组间差别不大,P值大于0.05,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n,%)

分组

n

消化道反应

血糖上升

水肿

失眠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3

2(4.65)

1(2.33)

1(2.33)

1(2.33)

5(11.63)

对照组

43

3(6.98)

1(2.33)

1(2.33)

1(2.33)

6(13.9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说原因不明、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多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以及耳堵塞感、耳鸣、恶心、眩晕、呕吐等症状[3]。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短期内听力下降,机体突然的生理改变导致突发性耳聋患者从心理以及生理上发生应激状态,影响治疗效果[4]。临床结合突发性耳聋疾病患者而言,由于其疾病病情发展比较快速,并且发病比较急促,目前临床应选择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案,实现微循环改善、营养神经改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干预。

临床常见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法包括改善微循环治疗方法、营养神经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方法、高压氧舱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法等,但是不同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临床需开展进一步探究。药物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最主要的治疗突发性耳聋方法。相关临床研究指出,研究显示,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能够使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内耳组织淋巴结水肿程度减轻,以实现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并且还能够加快机体血液流变学改变,改善微血管痉挛,加快耳蜗血流,以实现内耳毛细胞缺氧状态改善目的,是目前临床主要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案[5]。地塞米松在临床应用广泛,能有效结合耳蜗靶细胞胞浆受体,从而形成一种激素-受体复合物,达到抗炎作用,还能缓解内耳血供障碍,改善机体的微循环[6]。临床给予突发性耳聋实施积极治疗过程中,选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药物治疗,在炎性介质抑制方面、炎性反应降低方面均能够取得十分显著作用效果,而且内耳免疫反应状态改善、内耳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方面也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药物可以实现机体溶酶体膜充分稳定作用,可以促使内皮一氧化氮酶活性有效增加,从而起到良好的改善患者微循环作用、改善局部血流作用等。甲泼尼龙具有较强的抑制抗炎作用,能消除局部炎症水肿,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另外,还有改善微循环、中和自由基、提高组织血氧供应的作用,有助于听力的恢复[7-9]。此外,甲泼尼龙的生物利用度与达到血药浓度分值时间均优于地塞米松[10-11]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而对照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74%,明显低于观察组使用甲泼尼龙治疗的患者(93.02%),P值小于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听阈为(52.78±5.39)dB,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值小于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LT为(200.10±25.30)*109/L,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值小于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Hcy为(12.60±3.50)μmol/L,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而2组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概率差别不大(P>0.05)。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甲泼尼龙治疗效果更加可观,可以有效地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提高细胞活力等作用。

综合以上结论,将甲泼尼龙应用在突发性耳聋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听力水平,缓解临床各项症状,改善其日后生存质量,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徐开伦,罗晓等.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传统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近期疗效[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1):26-30.

[2]朱皓华.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6,22(10):160-161.

[3]刘惠兰.前列地尔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药品评价,2016,13(11):59-61.

[4]薛远琼,朱怀文,阮奕劲等.鼓室灌注联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4):1159-1161.

[5]邵美君.鼓室及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中老年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262-264.

[6]韦一,王德乐.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7):3194-3196.

[7]雷磊,李剑挥.巴曲酶联合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5,14(8):598-601.

[8]孙秀芬.高压氧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治疗102例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112-113.

[9] Si J P . Correlation between effectual time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all frequency descending sudden deafness after treat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020, 41(5):102621.

[10] Rueangwit N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M-111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nilateral Sudden Deafness-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Otology & Neurotology, 2020, 40(5):584-594.

[11]谢日林. 同步或序贯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及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比较[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v.19(13):79-81.

作者简介陈林 196711汉族,籍贯:江西,职称:副主任医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