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服用中药才安全有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怎样服用中药才安全有效

邬瑞勇

四川省威远县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 642450

中医药技术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大健康领域里有着重要作用,根据辨证施治理论组成的因人而异、因症而异的中药方剂,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来防病治病,具有服用方便、易于吸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是服用中药的时候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才能保证中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饮片煎煮前的准备
1、清洗 :中药饮片煎煮前不可清洗,因为在清洗时流动的水会将中药里的某些有效成分冲洗出,直接影响药效。比如,清洗可使粉末类中药的流失,也可使药材中含量丰富的糖和苷类水溶性成分丢失,还可致部分药材中的蜜、酒、胆汁等辅料丢失。
2、浸泡:中药饮片的浸泡既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还可避免煎煮时间过长引起的药性损耗。浸泡方法通常是加冷水漫过所有中药,轻压药材使水面高出药平面2cm。中药饮片需浸透后再煎煮,浸泡时间应以药材完全浸透为准,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花、草、叶类中药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宜浸泡30-60分钟。
3、煎药用水:煎药用水需澄明洁净、无异味、含矿物质少,一般宜选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煎药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而定,不宜过多且需一次加足,不能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
4、煎药器具的选择:最好使用砂锅,瓦罐、搪瓷罐、玻璃器皿也可以,这些器皿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它们传热慢、受热均匀,不易糊锅。需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因为其中含有的铁、铝、铜等金属离子会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药效破坏甚至产生毒性。

二、不同剂型中药不同的服用方法

1、丸剂的服用方法
丸剂系中药传统制剂,俗称“丸药”。是由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圆球形固体制剂,专供内服用。因丸剂在消化道内崩解缓慢,吸收率较小,所以有作用缓和、持久的特点,多用于慢性疾病。一般服用方法为吞服或者是嚼服,至于具体的剂量为多少,患者则需要谨遵医生的嘱托来进行。
2、散剂的服用方法
所谓散剂指的就是一种或者数种药物经粉碎并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其优点为:比表面积较大,易分散,奏效快;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多应用散剂,也适用于小儿给药。其缺点是剂量较大,易吸潮变质,刺激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处方不易制成散剂,且散剂中药物多未经提取,直接粉碎入药,技术含量较低。

其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具体怎么服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与其他的制剂相比,散剂见效相对来说要快得多,所以应用也较为广泛。
3、煎膏剂的服用方法
煎膏剂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膏滋,系指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特点为煎膏剂以滋补作用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其为中医治疗慢性病的常用剂型之一,具有体积小,易保存,服用方便等优点。但受热易变质,以及主要成分为挥发性的药材不易制成煎膏剂。大家在服用的时候用温开水冲服即可。
4、汤剂的服用方法
其实我们最为常见的中药还是汤剂,汤剂指的是将各种药材放在一起,然后用沙锅煎成汤服用,一般来说都是一副药煎两次,汤剂的话,人们吸收起来也会比较快,药效也很快,一般来说都是在早晚的时候各服用一次即可。

三、服用中药温度

喝汤药什么温度下服用,效果最佳呢?不少人这样说:汤药刚煮好稍稍放凉后喝下是最好的,太烫了难以咽下,太凉了想必药性又跑了。那么放多久喝效果才是最好的呢?
如果问服药时的药液温度多少为好,恐怕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当药刚煮好稍稍放凉后喝下是最好的,太烫了难以咽下,太凉了想必药性又跑了。这种观点其实也不算错,大部分的汤药,一般都是在不冷不热的时候服用是最好的。其实,当药液的温度在38℃以上,或35℃以下的时候,人对苦味的味觉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药液,都是在温热的时候服用最好。不过38℃以上的温度可能过高,对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将药液的温度控制在20℃—35℃。这样,温度适宜,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服用。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中药在服用时,对于温度还有特殊的要求,有的需要趁热服下,而有的却要完全冷却后服用,这些都需要区别对待。
(1)需要热服的有:属于温中散寒、补益虚弱的药剂。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烧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需要趁热服用药物,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烧、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还有用于治疗脏腑虚寒、体质虚弱的温热药及补药也需热服。此类药物有艾附暖宫汤、理中汤、四逆汤、小建中汤等。麻疹刚发的患者也需热服药物,这样可使疹毒发透,随汗液排出体外,缓解病情。身体浮肿的患者也可热服药物,有助于消肿。
(2)需要冷服的有:清热、解毒、降火、泻下通便的药剂。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烧的病人,脏腑实热、热人营血、高热惊厥,或经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者,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此类药物有清营汤、白虎汤、清胃散、导赤散、化斑汤、六一散、生石膏、知母、龙胆草、大黄、芒硝、寒水石、冰片、牡丹皮、黄柏等。

三、其他注意事项

  1. 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约150-200ml,每日2次
    儿童:一般每次约75-150ml,每日2次。婴儿酌减。应注意的是,小儿服药,宜浓缩体积,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对病情危重者,应遵照医嘱服药。
    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2~3次。
    2、服药时间及次数
    一剂中药,一天通常服2~3次;而病重病危时可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
    (1)滋补药宜饭后服
    (2)解表药煎后应趁热服下,覆盖衣被,令其微汗,使其汗解,表解即可停药
    (3)驱虫、攻下药最好是空腹服
    (4)安神药应在临睡前服
    (5)治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3小时服
    (6)慢性病必须服药定时
    (7)特殊方剂应遵医嘱服用
    (8)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9)急性病不拘时服。
    (10)膏、丹、丸、散、酒宜每日定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