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常态化之后对中国居民的生活以及心理影响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新冠疫情常态化之后对中国居民的生活以及心理影响调查研究

张若劼

圣约翰预备中学 Saint John’s Preparatory School,纽约州阿斯托里亚 11105 Astoria, N.Y.11105


摘要:本论文针对在2021年中国新冠病毒被发现两年后,了解了241名中国居民的心理以及生活状况。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疫情刚爆发时有了较大改善。该群体的焦虑发生率为25.6%,抑郁发生率为24%.。现阶段有74.27%的被试认为自己没有需要接受专业心理服务。

关键词:新冠肺炎,专业心理服务,心理状况


研究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   ,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由于早期人们的不重视以及病毒传染速度之快,新冠疫情现已遍布全世界。自2019年以来,因为中国政府的大幅度干预以及防控,新冠疫情已大幅减少,人们在此期间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以及生活负担。抢购药品,物价上涨等事件屡见不鲜。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冠疫情开始两年后,中国居民对待新冠疫情的态度以及平时的生活质量,探索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人们心理状况,生活中感受到的影响程度,以及对专业心理帮助的接受度。


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与2021年9月10日开放至9月14日。本次研究问卷大部分来自于中国上海,其余来自其他身份以及国外。其中男女总数为241人(总问卷246份,回收率97.96%),男女比例为4比6。被试主要身份是普通民众(91.7%),部分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少部分老人,残障人士。个人职业以教育培训,科研,制造业,学生居多.18岁以下占5.39%,18-25占4.98%,26-30占2.07%,31-40岁占17.84%,41-50占48.13%,51-60占12.86%,60以上占8.71%。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引用的问卷及自编问卷。引用了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为Zung于1971年编制的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为Zung于1965年编制的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自编问卷共23题。19题为疫情期间被试生活出行(5题)、工作/学习(5题)、生活购物(4题)、人际交往(5题)四方面的情况,为5级李克特量表。其中有11题是反向计分题,举例:“我认为疫情影响了我的必要出行”。 选项为:“1”非常不赞同;“2”不赞同;“3”一般;“4”赞同;“5”非常赞同“1”代表非常不赞同;“2”代表不赞同;“3”代表一般;“4”代表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被试作出的评分越低说明了疫情期间在某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


另有4题为被试对专业心理服务的接受程度。举例:“我需要接受专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心理辅导,医院精神科等)” 。选项为:“1”代表非常不赞同;“2”代表不赞同;“3”代表一般;“4”代表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


结论

SAS结论

结果:参与调查的241名公众中,焦虑发生率为25.6%,轻 度焦虑者占20.2%,中度焦虑者占4.2%,重度焦虑者占1.2%。


SDS结论

结果:参与调查的241名公众中,抑郁发生率为24%,轻度抑郁者占16.7%,中度抑郁者占7.3%,重度抑郁者为0%。


自编问卷结论


1.生活方面的影响

了解被试在出行、工作学习、生活购物、人际交往四个方面受到的不同影响。所受影响从高到底依次为出行(2.92)、生活购物 (3.24)、工作学习 (3.26)、人际交往 (3.26)。说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下人们在出行方面受到负面影响,但生活购物、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相对所受影响较小。


其中平均分低于3分的题目说明疫情期间在这方面人们所受负面影响较大:“我认为疫情影响我的必要出行”(2.37分)、“疫情使我工作/学习更加轻松”(2.66分)、“我对疫情有关的报道感到担忧”(2.89分)、“疫情是我工作/学习更加轻松”(2.66分)、“疫情期间无法出去游玩使我不适应”(2.75分)。


从以上评分可得出疫情期间人们对于出行方面的适应、工作与学习比以前更有压力,对疫情本身也有一定的担忧。疫情期间导致人们普遍感到出行麻烦,节假日无法出去游玩是大部分人所感到困扰的。



其中平均分高于3分的题目说明疫情期间在这方面人们所受负面影响较小:“我对单位/学校的疫情防控准备表示满意”(3.83分)、“我比较适应家里办公/学习”(3.41分)、“疫情期间我和家人变得亲近”(3.56分)、“我在疫情期间缺乏安全感所以会购买以前不会购买的东西(保险,保健品等)”(3.46分)、“我对自己的作息时间感到满意”(3.45分)。


说明被试对疫情防控满意,也能够适应远程办公及学习,而且在此期间与家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



不同性别,年龄的被试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有所不同。

(1).从“我认为疫情影响了我的个人出行”得出男性平均分为2.42,女性为2.33。说明男性在个人出行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没有女性那么多。

(2).从“疫情使我工作/学习更加轻松”得出男性平均分为2.49,女性则为2.77,侧面反应女性在疫情期间工作学习受到的影响没有男性大。

(3).从“我对疫情的报道有所担忧”得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3.19,3.29)及18岁以下的被试(3)担心程度较低,18-50岁的中青年人群(2.4-2.92)担心程度较高。




2.对于专业心理服务的接受程度

“我需要接受专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心理辅导,医院精神科等)”(1.88分)、“当我需要心理服务是,我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得”(3.17分)、“当我寻求专业心理服务时,我会感到不自在”(2.66分)、“我觉得专业心理服务对我来说并不重要”(2.89分)。


有74.27%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接受专业心理服务的需要,仅有41.9%的人知道在哪里能获得心理服务,39.17%的人表示能够没有压力的寻求专业心理服务, 30.71%认为专业心理服务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从中可反应当代人们对于专业心理服务接受程度并没有很高。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冠疫情发生的两年后,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焦虑并不像新冠疫情刚发生时那么高,有一定的减少。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焦虑发生率为39.4%-53.3%,而当前研究中发现人们的焦虑发生率仅为25.6%[1,2]。抑郁发生率为44%-48.3%,而当前研究为24%[2,3]。 可能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人们开始了解新冠疫情,并且两年的时间令大部分人习惯了新的生活节奏。在疫情防控取得一定进展后,适时恢复 生产生活,可以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也可以缓 解不良情绪。从以往研究来看[4],疫情期间人们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大多数是因为情绪问题(37.3%-47.5%)。由于疫情平稳,现阶段公众焦虑抑郁情绪有所下降,对于专业心理服务的追求并不迫切。然而有6成人不知道在哪里获得心理服务并且对于寻求专业心理服务有巨大压力。仅有3成人认为心理专业服务对自己是重要的。这意味着未来当人们需要心理专业帮助时,他们的实际求助比例会比较低。建议相关部门多做心理健康有关的科普并长期关注公众的心理健康。

由于受时间、调研方式、疫区差异等多方面限制本次研究调查人数有限。日后可逐渐完善问卷内容并开展其他地区的大规模,多领域调查。为制定针对性及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目录

[1] 张静,李倩,张文娟,何成雨,解超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成年公众的焦虑、应对方 式、社会支持现状及相关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00526.1241.014.html

[2] 王一, 高俊岭, 陈浩,等.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公众媒体暴露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J].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0(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1.1885.R.20200307.1736.008.html

[3] 韩拓,马维冬,巩红,胡艳超,张岩,张春艳,姚智会,范雅洁,郑阳,王聪霞.新冠肺炎疫 情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负性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99.R.20200426.0824.002.html

[4] 李煦, 穆新华, 范鑫,等. 新冠肺炎疫情不同阶段线上心理咨询问题的初步分析[J]. 心理学通讯, 2020, 003(001):P.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