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居环境转型特征的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以广东省油岭老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7
/ 2

基于 人居环境 转型特征的传统村落保护更新 研究 —以广东省油岭老排为例

张文君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格局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发生着巨大改变,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人类聚居学、城乡融合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理论基础,从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社会结构组织、村落未来发展等方面,结合对广东连南县油岭村的调查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路径研究与转型模式。

关键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油岭老排;转型路径;

1.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问题成为当前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传统村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研究,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传统村落走向消亡的局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已经进入到由传统的农耕时代到农业现代化的全面转型阶段。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转变与发展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如何将传统村落中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村落能够可持续发展、文化得到良好传承,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Palang et al和Lepp重视城市化和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影响与参与[1];Sujarwo、Antrop认为传统村落的地域性文化与多元价值应充分考虑[2];国内学者陈喆、王琼对传统村落中的建筑风貌进行重点更新与改造[3];李志农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与新时代下文化重构的关系[4];车震宇、康璟瑶等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和形态演变特征[5]

这些研究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科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从现有研究成果上看,多集中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建筑风貌改造提升等方面,少有对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构成系统的梳理与内涵分析,基于此,文本试图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演变趋势与特征,并以广东连南县油岭老排为例,研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优化转型路径。

2.新时代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构成

近年来研究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的学者与研究成果众多,李伯华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 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遵循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系统的三大框架,即人文环境、地域空间、自然生态环境。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在这三大框架下更具有指向性,内涵更丰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底,能够充分体现村落的选址智慧;以特有的社会人文环境为组织机制,体现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宗亲、伦理等级、民族信仰等村落自组织系统;以地域空间环境为物质空间载体,承载着村落的生产生活场所。

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演变趋势与特征

3.1.演变趋势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演变是必然的,随着时代发转变存在两种不同趋势。家庭结构、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甚至生活习惯都发生很大变化。如何在变化中保持传统村落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应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一些无力适应的传统村落将会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逐渐衰败与消失。

3.2.演变特征

3.2.1.村落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村落在最初选址时,都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宇宙观,尊重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山形水系,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以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选址智慧。随着工业化及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村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水等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村落的水体资源甚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惕。

3.2.2.村落传统格局重组

受城镇化影响,许多村落进行大量建设,使原本保留传统格局的村落变成了新村。大量建设破坏了传统格局,一些传统村落甚至呈现各式插花式建筑,对村落的整体风貌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村落居民点也随着新村的建设而转移,老村成为了无人问津的活化石。长此以往,无人居住的村落将随之衰败。

3.2.3.村落建筑特征功能转变

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大多已经闲置荒废,或因年久失修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传统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村落居民更希望居住在具有现代功能的房屋中。因此,传统村落中的建筑特征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快速的转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乡村的重视,传统村落中也出现了大量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内部功能现代化的建筑更新方式,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从传统的民居建筑转变为具有旅游展示功能的民宿、村落文化馆、民俗展示馆等,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4.油岭老排人居环境的转型与重构路径

4.1.挖掘排瑶核心价值

油岭村位于广东省连南县东南部,油岭村群山连绵,建国前,主要有瑶、汉、壮三个民族居住。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约在 1500 年前,中原文化已传播到连南地区,汉族人口已有相当的数量,至隋唐时期,该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徒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油岭老排的资源丰富、价值多元。

4.2.排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

油岭老排建村时选址于山腰,水源较为充足,不仅满足饮用需求,同时,也满足农田灌溉。盘王山的汇水形成溪流,沿山谷而下,流经油岭老排,瑶民以竹笕引水入排内作为饮用水食用。油岭老排所处的盘王山是周边最为高大的山体,且两侧山体向东北方向延展,形成开阔的视域,又加之东北方向有数千座低矮的独山,形成壮观的山体景象, 称为万山朝王,充分借用了村落周边原有的山形水系,同时,由于背靠的盘王山与两侧山体形成环抱之势,有利于避开三面的强风, 使得地处半山腰的油岭老排形成较为稳定的小气候。

4.3.优化重组排瑶传统格局

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不能大拆大建,应采取以“适当规模、适宜尺度、合适数量”的原则和方法,分阶段逐步更新的路径。油岭老排完好的保留了原有的村庄轮廓与整体格局,传统民居都依据等高线建在南侧,新建民居都有规划的建在村落北侧,并且沿着山顶建设,不破坏整体传统风貌。村庄传统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秩序感较强,富于节奏与韵律;街巷以祖庙为中心自西南向东北辐射,同一等高线上的建筑形成了弧形街巷,村庄街巷整体呈三角网状,步道蜿蜒,开合交替的整体格局风貌。

4.4.探索排瑶产业多模式

就目前全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不同程度而言,以城乡融合理念,进行多模式探索。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中根据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侧重研究。如可以充分引导和优化以村落空间形态为主的转型,或以产业发展为切口,促进政府机构参与保护利用,把城市的办公场所转移到传统村落里来,作为办公场所、活动地方、体验地;把教育文化创意活动延伸到乡村里去,承担各类体育比赛等文化创意活动、教育基地、文创基地等;大力推动认养和共享传统村落民居,机构认养等。

5.结语

目前,传统村落面临着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的多重挑战,人居环境能够系统的为传统村落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但无论从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社会文化、产业发展角度,都以不违背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为初心的坚持,汲取村落文化智慧,融合新时代生态、生产、生活的理念,建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基金项目】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2020)项目编号:PG2020015


1[?] Sujarwo W. 2016. Stand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bam-boo forest in Penglipuran traditional village, Bali (Indone-si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7(4): 913-917.

2[?] Palang H, Helmfrid S, Antrop M, et al. 2005. Rural land-scapes: Past processes and future strategies[J].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70(1-2): 3-8.

3[?] 王琼, 季宏, 陈进国. 2017. 乡村保护与活化的动力学研究:基于3个福建村落保护与活化模式的探讨[J]. 建筑学报,(1): 108-112.

4[?] 李志农, 乔文红. 2011. 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 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拉斯节”为例[J]. 学术探索, (4): 61-65.

5[?] 车震宇. 2017. 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J]. 旅游学刊, 32(1): 10-11.